中新网拉萨8月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政府9日在拉萨联合发布《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称,西藏高原近期(现今-2050年)和远期(2051-2100年)气候仍以变暖和变湿为主要特征。同时,人类活动对西藏高原环境有正负两方面的重要影响。
这份新鲜出炉的科学评估报告由中科院“西藏区域协同创新集群”组织西藏高原一线中外科研专家共同参与完成,其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六个方面所涉及的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综合评估了西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的环境变化,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西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突出特征是变暖和变湿。在过去2000年时间尺度上,西藏高原的温度出现了时间长度不等的冷、暖变化,但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气候快速变暖,近50年来的变暖超过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2倍,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时段。西藏高原降水在南部和北部的变化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北部呈明显增加趋势,南部有减小趋势。西藏高原近远期气候仍以变暖和变湿为主要特征。
——西藏高原的水循环正在加强,这是水体对气候变暖和变湿的响应。西藏高原近期和远期冰川以后退为主,积雪以减少为主,河流径流量以不同程度的增加为主。
——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是环境变化的重要特征。西藏高原近期和远期森林和灌丛将向西北扩张,高寒草甸分布区可能被灌丛挤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将增大,总体有利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西藏高原冻土退化和沙漠化加剧是陆表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西藏高原近期和远期冻土面积将进一步缩小,活动层厚度将进一步增厚。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负面影响是农牧业发展对生态系统格局与功能的影响、矿产开发和城镇发展对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影响、每辆汽车年平均耗能及相应的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均值、城市人均污水排放高于全国均值、不断加剧的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正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西藏高原特别是西藏自治区的能源消费以清洁能源为主、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其污染物环境背景值明显低于人类活动密集区,与北极相当,仍为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自1960年以来不断实施的各类环境和生态建设工程使得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遏制,环境质量呈现逐步改善的趋势。
——西藏高原灾害风险趋于增加。西藏高原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风险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山洪、堰塞湖、雪灾等,具有突发性、季节性、准周期性、群发性、地带性等特点。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强的背景下,西藏高原自然灾害将趋于活跃,特别是冰湖溃决灾害增多,冰川泥石流趋于活跃,特大灾害频率增加,巨灾发生概率增大,潜在灾害风险进一步增加。
中科院院士、“西藏区域协同创新集群”首席科学家、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介绍说,第三极、青藏高原、西藏高原是三个范围不同的地理学概念,第三极平均海拔3000多米,面积500多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独有的寒旱高极;西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主要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是“世界屋脊”的主体。(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