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云南巧家8月7日电(记者崔元磊 白旭 刘景洋)从巧家县包谷垴乡政府所在地去红石岩村,路并不好走。车在泥泞山路上行驶了约一个半小时之后,最后七公里山路我们必须走路到达。
回来救灾的“90后”
记者背着笔记本电脑、海事卫星等采访设备和干粮等,徒步下山,很快就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路遇杨发友等四位当地人,见我们很吃力的样子,他们主动上前帮着背包。
22岁的杨发友来自包谷垴乡包谷垴村,自家没怎么受灾,但是一起在昆明打工的一位同乡的爷爷遇难了,他们就赶紧借了辆车开回来。
别看杨发友是个“90后”,他外出打工已快八年了。现在他随父亲一起在云南省内跑货车。“这条山路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从小就是在这座山上长大。”他笑着说,“你们外地人第一次过来,肯定不熟悉。”
帮忙卸完抗震救灾物资后,杨发友和同伴吃过中饭就搭摩托车匆匆赶路,想看看红石岩村还有什么要帮忙的。我们和杨发友不约而同地选择红石岩村为目的地,是因为那里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比较严重。
下山途中,我们看到有武警背着50斤一袋的大米在走,真无法想象他们如何翻越这里的悬崖峭壁。
孕妇刘丽的打算
在距红石岩村还有一公里的地方,看到一座两层房屋,一面围墙已完全倒塌,墙上和地上都有明显的裂缝。二楼平台上坐着的孕妇引起我们的注意。
怀孕五个月的准妈妈刘丽24岁,已有个四岁的孩子。地震发生时,她的公公在外面摘花椒,50岁的婆婆和9岁的小侄儿正在山上放羊。为了赶受惊的羊群,婆婆不幸跌下悬崖,遇难了。
刘丽说,婆婆的遗体5日下午才被家人和亲戚找到,就在下面堰塞湖向上不到30米的地方,当天就埋了。
问起为什么还住在这么危险的屋子,刘丽回答说,她晚上还是会住在军人搭建的帐篷里,但因为帐篷里已挤进差不多20个人,而且她自己怀孕在身,就出来散散心。
给婆婆办完丧事,刘丽还要回昆明继续打工。她和丈夫在考虑是否把家人接到昆明去,不过她也坦承,并不确定老人到了城市里生活就会更好。
白洪金的回答
我们发现,这次地震的遇难者中有不少是老人和孩子,那是因为家里的青壮年都到昆明或者省外打工,每年也就回来两三次。
留守在山上的人主要靠种植花椒、玉米和养殖猪、牛、羊等维持生计,收入非常微薄,每年也就几千元钱。当地交通极不方便,很多家庭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座大山上,从来没有真正走出过这座天然屏障。
刘丽的公公白洪金48岁,显得比同龄人要老得多。他说,遇难的老伴儿一辈子都没有出过红石岩村,连巧家县城都没有去过。
问他是否想搬出这座大山,白洪金说:“在这里住过几辈人了,都习惯了。”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