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文莱大使馆临时代办房新文接受中新社“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记者团采访时表示,文莱独有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以及在“东盟东部增长区”次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其将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 刘可耕 摄
在中国驻文莱大使馆的办公楼内,大厅的一面墙上反映中文友好交往的图片展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房新文介绍道,2013年是中文收获年,两国领导人年内互访,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互信,发展了务实合作,扩大了军事和人文交流。
中新网文莱斯里巴加湾8月6日电 题:中国驻文莱大使馆临时代办:中国和文莱经贸发展大有可为
记者 张茜翼 张素
“文莱作为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关系非常友好。中文两国建交20多年来,双边关系稳步发展,各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中国驻文莱大使馆临时代办房新文日前接受中新社“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记者团采访时如是表示。
房新文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既是顺应国内经济转型、促进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也是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具体体现,其实质是平等参与、合作共赢。
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北邻南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其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郑和船队曾两次到过文莱。如今,文莱独有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以及在“东盟东部增长区”次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其将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
中文两国各领域合作不断加强
文莱和中国有特殊的历史渊源。据记载,文莱古称渤泥,郑和下西洋时曾两度造访。明永乐六年(1408年),渤泥国王那箬加那乃携王后、子女及陪臣等150余人远涉重洋,回访中国。而后那箬加那乃病逝于南京,按其遗嘱“体魄托葬中华”,明成祖朱棣以王礼将他安葬于南京。
上世纪90年代,中文两国正式建交,文莱王室通过南京的渤泥国王墓,完善了苏丹谱系。“中国将渤泥国王墓保存得很好,文莱方面对此很满意,双方以此为契机展开合作交流。”房新文说。
房新文表示,中文两国政治上平等相待,政治互信不断加深。2013年3月,文莱苏丹哈桑纳尔访华。同年10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东亚峰会期间到访文莱,两国高层在一年内实现互访。
经贸方面,中文两国贸易量连年攀升,去年已突破18亿美元。中资企业在文投资也取得迅猛发展,涉及能源、基建、农业、渔业多个领域。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文考察和寻找商机。房新文称,中国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同文莱在“东盟东部增长区”的引领角色和多元化经济战略相契合,可谓正逢其时。
此外,中国和文莱有很好的人文交流的基础,比如南京和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是结对的友好城市。今年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两国人文交流十分活跃且有自己的特点。双方政府、媒体、青年、宗教、教育、体育、文化等领域的交往频率很高。近期,文方将派团参加南京青奥会,中文两国博物馆也将共同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展览”。
军事方面,去年执行“和谐使命—2013”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抵达文莱穆阿拉港码头,“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唯一登舰参观的就是和平方舟,在当地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房新文说。
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需转型升级
“文莱虽小,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等在东盟国家里面排名是非常靠前的。文莱同时还是APEC成员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创始发起国之一,它是东盟增长区的重要成员。”房新文说,通过这些平台,文莱在本地区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自1929年发现第一个油田以来,文莱充裕的油气资源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但一直以来,这个国家的石油大部分以原油形式出口,附加值得不到提升。
“经过八九十年的开采,文莱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开采寿命以及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房新文说。目前,中国民营石化企业恒逸石化已经登陆文莱。
“现在流行一句话,就是打造中国和东盟的升级版2.0版。对于中国走出来的企业来说,也要转型升级。”房新文建议,对于中国企业到文莱开拓市场、投资发展,首先要了解当地的风俗、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等,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融入当地。
他还提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可在驻在国举办公益活动,适当地用企业所得利润反馈当地,提高企业自身发展形象。此外,还要注重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把就业、民生、社保、教育、医疗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希望通过经贸往来、互联互通,我们在文莱能够更多看到‘中国制造’,在中国也能看到更多‘文莱制造’。”房新文表示,希望通过经济的发展带动人文交流,让民间交流更频繁、更深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