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仰望星空:“博士班组”的航天记忆

2014年08月06日16: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仰望星空:“博士班组”的航天记忆

  中新社北京8月6日电 题:仰望星空:“博士班组”的航天记忆

  中新社记者 王曦

  仰望星空,无论是在茫茫地球之滨,还是在浩瀚月海之内,而今都能发现中国航天的身影。

  近年来,随着神舟、天宫、嫦娥、玉兔的相继发射成功,中国航天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令世界震惊不已。

  而在众多参与航天事业的方阵中,有这样一个团队——37人中,35人拥有博士学历,8人拥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多年来,团队的项目几乎涵盖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所有重大新型号,他们就是著名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控制博士班组”。

  作为嫦娥三号巡视器制导、导航与控制(GNC)分系统主任设计师,39岁的邢琰如今已经在空间控制博士班组组长的位子上干了4年,而她也几乎成为了这个科研团队中年龄最大的一员。

  2003年博士毕业时,对于航天事业的热爱,让邢琰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随后的十余年间,辛酸苦辣尝尽,但她并不后悔。

  至今,邢琰仍对两年前北京的那场重特大暴雨印象深刻。“当时本来可以在下雨前回家,但为了一个数据的演算推迟了回家,结果被堵在路上,最终夜里2点多才到家。”说这话时,她笑了笑说,这种事情对于一个航天人来说,其实再平常不过。

  她参与的嫦娥三号工程,在去年终于开花结果,十年磨一剑的经历更是让她的不少家人落泪了。但邢琰说,自己反而在那一刻表现得特别平静。“十年过去了,我的付出值了,所以当时我没哭。”

  作为母亲,在提起儿子时,邢琰的话语中略带几分歉疚。就在今年春节期间准备带儿子出去散心之际,临时任务的到来使得母子二人的出游计划被迫取消。“他表面对我充满抱怨,但私下和同学说起这事时又很骄傲。”

  同样,参与嫦娥三号工程的着陆器副主任设计师王鹏基,至今保留着自己写的一首诗《月宫仙子》。“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我会永远铭记。”他说,自己在目睹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后有感而发所作,同时这也是他在社交网站上发表的唯一一篇日志。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回首过去十载,王鹏基不禁感慨。他说,与探月工程成功的光鲜相比,背后所付出的辛劳只有自己才知道。“有时花了好几天就为一个参数,这种煎熬恨不得去撞墙。”尤其是看到其他团队同事有时只花了两三年时间就取得成果,王鹏基说,“对于博士班组成员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巨大的刺激,但更是一种磨练。”

  正因如此,在这个团队中,每个科研人员都具备“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面对喧嚣,他们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王鹏基回忆说,曾经一度因为科研攻关,自己不得不把年幼的儿子放在老家,以致其在四年后回到父母身边时,一度不会讲普通话。

  “这个过程确实很苦。”但王鹏基说,作为航天人所收获的成功的喜悦,却是旁人无法体会的,“因为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

  与之相比,作为这个科研团队“80后”代表的张军则笑言自己与航天结缘有些偶然。“每一步都不是必然,但一系列的时间点串接起来,就让我与这个事业走到一起。”建筑专业出身的他正是因为受到2002年神舟飞船成功发射的鼓舞,毅然转行报考了航天专业。

  而在进入“博士班组”的7年间,作为空间站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师,他未曾休过一次年假,但张军对此却是乐在其中。“路还很长,作为一个年轻的航天人,要想像老一代航天人‘功成名就’,也许就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

  与一般科研人员给人略显呆板的印象不同,张军的业余生活颇为丰富。打篮球、游泳、唱歌都是他的最爱,而他和其他同伴组成的“博士组合”总能斩获各种文体比赛奖项。

  他说,与老一代科研人员相比,年青一代如今表现得更有活力,创新意识也更强。“能在中国航天工程中作为主力,自己确实感到很自豪,以及个人对于国家无限的使命感。”

  眼下,神舟、嫦娥、北斗、空间站……,中国航天的前行之路还在继续。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博士班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不敢说自己要干一辈子,但我想坚持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邢琰告诉记者,班组内一直传唱着一首名为《我爱祖国的航天》的歌曲。其中一句特别令人受到鼓舞。“要问航天人爱什么,我爱祖国的航天。”(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