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5日电 “报告,进入龙头山的路不通!”8月4日,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医疗救援队对讲机里一阵急切的声音,打乱了救援队进入地震重灾区的计划。 “徒步前进!”先后参加过五次救灾行动的队长陈本善当机立断,一面印着“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医疗救援小分队”字样的鲜红旗帜在救灾现场高高飘扬。
一路上的画面深深震撼着救援队员的心:塌方的路面、滑坡的山体……还有因交通被阻断而只能在远处徘徊的救护车声音。
30公里的路程,时而是厚厚的泥浆,时而是磕脚的碎石,滚石噼里啪啦地从山上掉落。一路上,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医疗救援队一旦听到沿途群众有需要,他们就设法穿越危险,迅速到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30公里山路似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队员们共救助伤员22人,为30余名群众进行了震后心理疏导。
在灾情严重的巧家县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天朝和医生们从4日22时30分到5日5时,为一位地震伤员进行了开颅手术,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卫生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部署省、市级各医院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按照“8·3云南鲁甸地震现场医疗救治指挥中心”的通知,4日一早,王天朝与先遣医疗队紧急赶到灾情严重、人员伤亡较多的巧家县医院。9时,就完成了巧家县医院当时收治17名伤员的伤情评估,专家会诊后立即确定了治疗方案。
王天朝说,“医院派出的专家与伤员‘一对一’,即一个专家负责一个伤员的无缝衔接,确保危重伤员的救治工作,尽最大可能使每一位伤员得到高效高质的医疗救护。”
在龙头山镇骡马口村,几名鲁甸县人民医院的医生正对一名小女孩进行检查,“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大家眼里都闪着泪花。然而,他们没时间放任泪水,要尽快走向下一个伤者。
鲁甸县卫生局副局长兼县人民医院院长陈敏不停地接电话、打电话、现场协调救护车、帮着搬运药品、帮着关车门,走路都是小跑步。
“中午这碗米饭,是地震发生以来我吃的第一碗饭。”只有两分钟吃饭时间的陈敏嗓音沙哑。
记者两天来在鲁甸县人民医院看到,无论是深夜,还是白天,医院的院子里都有众多“白大褂”在那里为伤者治疗,挺进灾区的医护人员则冒着余震的危险,争分夺秒抢救伤员。
一位医护人员指着领子上的标签“南丁格尔”说,在伤者面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是我们的指令。
昭通市卫生局副局长潘玉华说,来自昆明医科大学附一院、曲靖市、宜宾市、(云南)省二院等单位的救援队已经分别在重灾区龙头山镇的翠屏、八宝、银坪、西坪、龙井、新民、银盘、光明、红石岩等村开展救治工作。“道路通到哪里,我们的医护人员就跟到哪里。”(采写记者岳德亮、刘景洋、马静、吉哲鹏)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