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滇东北大山里的村民知道地震迟早会来。
两年前,这个位于地震带上的贫困地区就有近百人死于地震。3日发生的6.5级鲁甸地震又造成超过400人遇难。这些人大多死在了倒塌房屋的废墟下。
在震中龙头山镇,土坯房大多坍塌了。震源较浅、震级较大是重要原因。但就在一片废墟旁,6栋采用了抗震设计的小楼却屹立不倒。
当地乡镇干部一直在推广抗震房。但对于人均年收入只有4300元的昭通市鲁甸县农民而言,抗震房十几、二十万元的造价几乎是天文数字。大多数农民还是只盖没有抗震设计的土坯房。
鲁甸县近60%的农民每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
昭通市的地方财政也吃紧,2013年度预算支出只有260亿元,拿不出多少钱来补贴辖区内410万农村居民。翠屏村村民赵明旺为盖房欠了七八万元,不过他没有抗震设计的砖瓦房还是倒塌了。
这多少反映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它仍然是一个需要做出艰苦努力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
2013年,中国的城镇人均年收入约27000元,中国农村人均年收入约8900元。
根据中国的防震减灾规划,2020年前后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应能够抗击6级左右地震。
“但在云南,尤其是偏远的州市,基础设施尤其是民房基本是不抗震的。”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防御处处长张俊伟说。
由于资金紧张,鲁甸震区一些道路建设质量不高,毁坏严重,救援力量进入困难。
4日凌晨,龙头山镇的救援工作会议在大雨中进行,参会人员无瓦遮头,尽数被雨淋透。
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5年了,据媒体报道,亿万富翁人数仅次于美国。但这次地震连同去年的四川芦山地震,乃至更早的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暴露了发展中的巨大财富鸿沟和区域经济失衡。
中国西南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中国经历的大地震几乎都发生在西南部。然而,人口稠密的西南诸地却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云南省2013年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是上海的四分之一。
西南地区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高寒边远的深山或干旱缺水的谷地,很多地方还是长期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开发的难度非常大。
除了区域发展不均,城乡贫富差距也制约中国提升抗震能力。
此次地震,鲁甸县城建筑几乎未受影响,但农村地区成片房屋倒塌。根据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评估,近五年的地震灾害损失近80%在农村。
当地干部希望政府对西南贫困农村抗震予以政策倾斜,提高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的抗震水平。
鲁甸县龙泉中学内,一座1992年建成的教学楼由于缺乏抗震设计全部坍塌。而学校2009年用国家专项拨款建成的抗震教学楼和宿舍楼依然坚挺,只有小部分墙体开裂。
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当下的经济转型升级或许能在根本上提升西南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而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和难点在西部贫困农村。
东部地区土地、用工成本急升,环境污染严重,当地产业政策也向服务业倾斜,许多制造企业开始将投资重点转向中西部。富士康、三星等企业纷纷在西部设厂。世界500强企业超半数落户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去年,西部省份的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政府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也被称为提升西部发展水平的关键部署。
与此同时,制定了中国新一轮改革纲领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摆在了突出位置,誓言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国务院上周宣布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这被认为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决策。(记者 张祎 王健 李萌 参与采写:侯文坤 曹凯 王研)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