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吴越
进入七月,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超强台风级)和第10号台风“麦德姆”(强台风级)接踵而至,给我国带来了较大的风雨影响。“威马逊”强度变化快,“麦德姆”路径诡异、北上影响范围广,这些鲜明的特点都使得台风预报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
日前,由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主持的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台风预报结果可信度预估关键技术及业务应用”在北京通过验收。该项目立足于台风路径、强度及降水的预报性能分析,通过建立与引进台风预报评估的新指标和新技术,为台风预报业务提供台风预报结果可信度产品,进一步提升台风预报服务水平。
据项目负责人余晖介绍,项目组提出了将各时效的台风预报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估的新方法,引入了对台风预报不确定性的分析,建立起一套涵盖确定性和集合预报的台风预报性能评估技术体系,并据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台风预报性能评估工作,较为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的台风预报业务能力现状。
该项目通过分析多个业务数值模式和集合预报系统的台风路径、强度预报,发现预报误差与台风及其所处环境的初始状况有密切关系,其中与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密切相关的有深层环境风切变、台风初始强度和引导位置偏差,与台风强度预报误差密切相关的有台风初始强度变化、发展潜势、尺度、移速、环境气压等。研究还表明,模式或集合预报系统的初始误差及短时效预报误差与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误差有显著的相关性,可对台风预报误差进行有效预估。通过研究,项目组提出了具有数学和物理意义的台风预报可信度预估思路和方法,并开发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集合预报系统产品的业务应用新技术,包括确定性预报模式的台风路径预报误差预估模型、确定性预报模式的台风强度预报误差预估模型和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案、台风路径客观预报修正技术、台风路径集合预报的权重平均技术、台风路径集合预报的实时订正技术和台风强度集合概率预报订正技术等。
验收会上,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在内的验收组专家对项目建立的“台风预报性能综合评估分析系统”“台风预报结果可信度预估的业务化系统”以及台风预报结果可信度预估的新技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这些新技术推动了集合预报产品和预报不确定性分析在我国台风预报和评估业务中的应用,使我国台风预报和评估业务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记者了解,该项目成果已在上海台风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和上海中心气象台得到业务应用,为我国近两年来台风预报准确率的显著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和世界气象组织的台风预报业务中发挥了作用,有效提升了我国台风业务预报和评估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来源: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