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宁波8月1日电(记者张源培 王政 傅丕毅)从宁波到上海,从香港到台湾,再从海外回到内地,源于宁波的一批又一批工商巨子和社会名流把自己开拓创业的奋斗历程与家乡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造就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宁波帮”传奇。
“宁波帮”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因为30年前邓小平的一句话,成为参与中国改革开放一支重要的海外“生力军’。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在北戴河听取关于沿海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工作的汇报时指出,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邓小平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的宁波人,以包玉刚、董浩云、邵逸夫为代表的“宁波帮”纷纷慷慨解囊,支援家乡建设,掀起了“宁波帮”帮宁波、兴中国的热潮。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去年宁波人均GDP达到15046美元;宁波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1003亿美元,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自营进出口总额超千亿美元的城市。
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7月31日在会见港澳台及海外“宁波帮”代表人士时说:“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宁波能够从一个商埠小城成为现代都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股强大特殊的力量在支撑和推动着宁波的发展,这股强大特殊的力量,就是‘宁波帮’的力量。”
“宁波帮”对中国民族工商业的贡献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当时以上海为中心,一批宁波商人开始投资航运业、金融业、制造工业等新兴领域,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宁波帮”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
而早在1854年,“宁波帮”的先驱费纶志、李也亭、盛植管就集银7万两,向英国购买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取名“宝顺号”,并配备武装,为各地商船护航,开启了“宁波帮”投资航运业的历史。
当时在上海,“宁波帮”创办了第一家华人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生产了中国第一块肥皂;组建了中国最大的航运组织;定制了第一套中山装;还开设了著名的商务印书馆。
目前,“宁波帮”已拓展到工商、科教、文化等各个领域,活跃在世界1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海外“宁波帮”达42.7万人。宇宙中有六颗小行星以宁波人的名字命名。中国的两院院士有108位来自宁波。
30年来,海内外“宁波帮”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回馈社会。1984年以来,“宁波帮”向宁波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超过17亿元人民币。遍布全国各地的“逸夫楼”更是“宁波帮”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支持。
7月31日,首届“宁波帮”代表人士塑像揭幕仪式在宁波帮博物馆举行。9位做出过特别贡献的“宁波帮”人士成为“宁波帮”精神“薪火永传”的代表,他们是贝时璋、王宽诚、邵逸夫、谈家桢、卢绪章、董浩云、包玉刚、曹光彪、李达三。
宁波帮博物馆馆长王辉说,这九位代表人物跟当今宁波有很大关系,社会感召力很强,大家很尊敬他们。
卢绪章是中国外贸事业的开拓者,宁波改革开放的重要人物。包玉刚是世界八大船王之一,北京兆龙饭店、宁波大学都是包玉刚捐资兴建。董浩云被誉为“现代郑和”,也是世界八大船王之一,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是他的长子。
贝时璋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谈家桢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在浩瀚太空,有两颗小行星分别以他们两人的姓名命名。
王宽诚早在1985年就出资一亿美元在香港设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大陆和台港澳学者。曹光彪是香港港龙航空公司的创始人,也是首个投资内地的香港企业家。
现任香港声宝-乐声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的李达三已经93岁高龄,他为内地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捐款已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今天,在纪念邓小平同志发表“宁波帮”指示30周年之际,中国经济奇迹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同时“宁波帮”薪火永传的接力棒也交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手上。
王辉说,虽然新一代“宁波帮”与父辈或者祖辈从事的行业有很大变化,但他们在各个行业依然传承着“诚信务实、开拓创业”的“宁波帮”精神,心里面依然装着家国情怀和对故乡的认同。
包玉刚的外孙苏文骏在塑像揭幕仪式上说,作为第三代宁波帮,他依然谨记外祖父的座右铭“持恒健身、勤俭建业”,虽然做出的贡献跟第一代不一样,但家族的优良传统和对故乡宁波的感情是不会改变的。
卢绪章的儿子卢贤栋带着女儿、女婿和孙辈来参加了揭幕仪式。14岁的外孙女出生在香港,对祖辈的事情了解不多,但第二次回宁波的她对曾祖父卢绪章传下来的家训“不要想着享受、获取和功劳,而要贡献国家”铭记于心,还会用宁波话说“我是宁波人”。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