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记者王宇)农谚讲: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当前正是我国秋粮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全球粮食减产的大背景下,今年我国能否实现粮食的“十一连丰”,众所瞩目。
秋粮生产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目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抗旱关键时期,是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多发的时期。专家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等气象灾害、可能发生的旱情,以及一些地方出现的病虫害现象,或将成为影响今年秋粮产量的因素。
“如果出现中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全球粮食会发生减产。对我国而言,会增加秋伏旱、高温热害、东北早霜、南方寒露风叠加出现的几率,严重威胁秋粮生产。”国家气象中心研究员毛留喜说。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监测,今年可能出现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以往资料显示,1971/1972年、1982/1983年、1997/1998年3次极强的厄尔尼诺年份,均出现了极端干旱或洪涝灾害,带来全球粮食的减产。其中,1997年的极强厄尔尼诺事件,造成北方发生伏秋连旱,东北初霜期更是提早了5至10天,导致北方15省秋粮减产560多亿斤。
尤其要关注的是,6月以来,黄淮海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河南中西部、安徽北部、陕西关中中东部及陕南东部部分地区出现旱情。
此外,夏秋季节高温高湿,是病虫害的高发期,迁飞性害虫迁移频次和沉降数量增加。
四大因素助推秋粮再夺丰收
在看到潜在挑战的同时,我国夺取秋粮丰收也存在诸多有利条件。
首先是政策环境有利。“除了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外,近年来国家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如以东北地区和南方稻谷产区为重点,今明两年新建1000亿斤仓容,有利于缓解卖粮难问题,维护农民利益。”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所所长秦富说。
其次是改革的提速推进。中央加快推进改革步伐,进一步释放了改革红利,特别是加快推进土地承包权确权颁证工作,让农民种粮吃上定心丸。
再次,从目前看,秋粮丰收有较好基础。据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今年我国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棉花、糖料、油料等作物面积有所减少,这为粮食面积的扩大提供了空间。
根据农业部的数据,预计今年秋粮面积增加600多万亩,加上高产作物的面积增加,仅此可增产50亿斤左右,如果夏秋季节气候总体正常,抗灾措施应对有力,夺取秋粮丰收是有希望的。
此外,目前秋粮的长势较好。
秋粮生产为“稳经济”奠定基础
我国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左右,可以说,秋粮实现丰收全年粮食即可实现“十一连丰”,并为今年“稳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我国粮食生产不仅对农业而且对经济社会全局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粮食丰收可以提振信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由于粮价是百价之基,因此粮食的丰产对物价的走稳亦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曾预测,由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粮食主产国受干旱等灾害影响,预计今年全球粮食减产一个百分点,特别是口粮品种小麦将减产1.9%。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的丰产有望扮演物价波动“减震器”作用。
此外,粮食的丰产和农业的向好,也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拉动内需,提振经济。
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8%,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个百分点,助推前6月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2%,比城镇增速快1.2个百分点。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