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武警官兵耗时两年为高山缺水村修建蓄水池 村民亲切叫它“恩人泉”

2014年07月23日09:40    来源:重庆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武警官兵耗时两年为高山缺水村修建蓄水池 村民亲切叫它“恩人泉”

今年初,武警官兵在桐木村帮助村民铺设水管。武警重庆总队供图

  重庆日报讯 (记者韦巧云)“以前走一个半小时才能担一桶水回来,一个水缸要来回15次才能装满,现在用自来水管20分钟就能接满一缸,幸福哟!”7月22日,由武警重庆总队五支队耗时2年出资出力援建的黔江区濯水镇桐木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正式投入使用,清冽的泉水顺着6万米长的输水管道流向全村500多户人家,村民李勇强父辈于1976打造的石缸,38年来第一次装满了水,全村结束了世代挑水喝的日子。

  大山深处村民世代靠挑水喝

  桐木村位于武陵山区深处,从最近的濯水镇出发,汽车要沿着陡峭的盘山公路行驶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村里以往吃水都是靠到山上的一条三叉溪挑水喝,上世纪70年代村里自己修水渠,放炮的时候把明河炸成了暗河,小河沟就看不到了。”63岁的村民周永双告诉记者,从那之后每家每户都要到山顶上的泉口挑水喝,村里最远的地方离泉口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一天仅来回一次,家里的水洗了脸还要用来洗脚,洗完脚还不忍倒掉,要留着喂猪。”

  7月22日,在昔日的取水点,村民王小二用手语向记者比划着村民找水的艰辛。通过同村村民翻译,王小二表示,为了取水,有人摔断了腿,她也是其中的摔伤者之一。

  “我们也想过修蓄水池,但是村里多是老弱病残,上山的路太陡了,材料运不上来,水管也不好铺,只好作罢。”站在新修好的蓄水池旁,回忆起村里没水喝的日子,周永双老人说:“天旱的时候,连山上的泉水也看不到几滴,我们就只有在屋顶接‘望天水’。”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是坡;喝水靠天落,烧火柴不多……”武警重庆总队五支队保卫股股长钟国强介绍,桐木村是市级特困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石多土少,沟壑纵横,海拔平均在1300米左右。

  “村里降雨量并不少,但因为喀斯特地貌的限制,山体根本就蓄不住水。”桐木村村支书伍良书介绍,村里每年夏天都会出现没水喝的困境,“冬天更残酷,运气好还能接带有瓦片碎末的雪水喝,运气差一点就只得踩着大雪步行1个多小时去泉口挑水。”

  武警官兵系保险绳爬悬崖铺设水管

  多少年来,桐木村求助相关部门送水解决饮用水问题是常态,在一次联合送水行动中,驻守黔江区的武警重庆总队五支队的官兵了解到,桐木村缺水少林,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但降雨量并不算少(平均年降雨量1108.9毫米),与其常年送水,不如给村民打口井。

  “原本就地打井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案,但要打口出水的井并非易事,挖了几十米都见不到水。”钟国强告诉记者,他们于是求助地质和水务方面的专家,专家建议可以在该村水源相对充沛有暗河的地方取水,布设管道、修建蓄水池将水引下山。

  说干就干,从2012年开始,五支队官兵将桐木村确定为对口帮扶对象,启动桐木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建设条件实在太艰苦。

  战士胡建成回忆说,铺设管道经过之处多是悬崖峭壁,200余位武警官兵系着保险绳扛着水管攀爬在乱石丛生的悬崖上铺设水管。

  “因为交通不便,上百吨的建设物资用汽车根本运不进来,我们和村民就肩挑背扛,用骡子驮。”胡建成告诉记者,有的地方用骡子和马都不得行,官兵们只能绑着安全拉索,背上扛着水管往山上拖。在官兵们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今年4月,第一个蓄水池完工,五六月充沛的降雨,早已将蓄水池蓄满。很快,另外两个蓄水池完工。

  村民把饮水工程命名为“恩人泉”

  两年来,五支队官兵做的事情,村民们都记在心里。李勇强有个小本本,记满了对武警战士们的恩情:帮助村里修建了3个储水量分别为200立方米、400立方米、400立方米的蓄水池,解决了全村老百姓的生活饮用水问题;帮助村里完成了公共服务中心改造;帮助修建进村公路;为村南侧荒坡栽种高山耐寒柳杉10000余株……

  7月22日,桐木村家家户户的自来水管里都流出了干净的自来水。村里按照村民王秀云老人的提议,把武警官兵援建的饮水工程命名为“恩人泉”。

(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