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外高桥区域。 |
上海洋山港。海天无涯,一桥如线,将中国经济最敏感的触角伸向太平洋,每年1400多万标箱集装箱在这里吞吐,联通天下。
短短几年跃升“全球最繁忙集装箱港口”,不再是上海最热话题。人们念兹在兹的不仅是货物,更有配置全球航运资源的能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块国家“试验田”,激发出制度创新的巨大空间。
东海100公里黄金海岸线,串起28.78平方公里的自贸区。从去年9月29日自贸区挂牌至今,这里看不出“推地刨坑、拔地而起”的外在变化,然而,静水深流,一场“润物无声”的内在变革,正在激荡。
“一个‘试验’,至少省了一个亿。”走出中银大厦,高晓丽一脸轻松。但时间倒回几个月,她的心情堪称“晚风斜日不胜愁”。
今年3月,承建并经营着洋山港的上港集团,100亿余元债务集中到期,身为集团资产财务部总经理,高晓丽早就开始紧张筹钱。自贸区试水的跨境人民币融资新政恰逢其时,中国银行等数家银行在全球找寻最便宜的资金,不到一个月就落实67亿元。
“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聚焦投资管理、贸易便利、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四大领域先行先试,半年来自贸区上演了一部热播“连续剧”,让无数高晓丽们惊喜连连——
一纸清单,挠到了最痒处,一夜走红:共和国史上第一份外资管理领域的负面清单,在自贸区挂牌当晚问世,迅即撩动市场激情。2014版“清单”,正在加紧编制。
一出金融改革重头戏,协同突破,掷地有声:2个月前,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等5项金融细则“靴子”密集落地;“一行三会”51条改革举措大部分进入操作实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被视为自贸区最核心的金融创新举措,也将推出。
一场服务业开放,超越世贸组织承诺开放领域,引人瞩目:23条开放措施中,22条可以实施、138个具体项目落地……
“不栽盆景,而是种苗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自贸区所有制度、规则,所有改革举措都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实现可复制、可推广。
民企来了!跨国巨头来了!自贸区半年设立企业7700多家,相当于其前身上海综合保税区20余年的数量。投资及创业激情如此井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惊呼没想到,“看来人们更看重制度红利啊!”
同世界上其他自贸区一样,上海自贸区改革,少不了营造“境内关外”的贸易便利环境,但重心在于探索以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我们做得很有味道。”在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看来,这半年在自贸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界定,找到了具体抓手、路径。“是否进清单,厘清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只要我们不断把清单理清、缩短,提高透明度,就可以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来我们只想推开一道缝,人家却为我们打开了大半扇窗!”开放倒逼改革,精髓是简政放权,是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关部委壮士断腕:增值电信8个领域,上海方面希望开放两三个,工信部开放了7个;货物入区通关时间缩短2至3天;领到营业执照等证照缩短到4个工作日内……
上海市委常委、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一直琢磨几个问题:“没有参照物,没有先例;既要做点压力测试,也要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要先行先试,不能自拉自唱;要于法有据,不能有思维定势……”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目睹蛰伏已久的改革潜能被点燃,颇感自豪,“站在离世界最近的地方,顶着‘鸡蛋’跳舞,担着使命奋楫,历史或将写下:‘自贸区,改写世界经济新格局的中国开放新起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