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从改革元年"成绩单"看总理施政"加减法"

2014年03月06日11: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从改革元年"成绩单"看总理施政"加减法"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6日讯 (记者 孙丹)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交出了首份"成绩单"。GDP增速主动放慢至7.7%,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世界第一;城镇新增就业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各项经济指标的“一增一减”反映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更彰显了发展理念的转变。

  宏观调控:减少“重拳出击” 增加精准调控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一年成绩时表示,面对跌宕起伏的经济形势,我们保持定力,明确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就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作为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的“掌舵者”,李克强甫一上任即遭遇“下马威”。中央财政收入出现多年少有的负增长,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异常升高,国际上出现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声音。面对接踵而来的经济不稳定因素,总理并未采用以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常规应对方法,而是坚持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沉着应对市场短期波动,保障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不救市不代表不作为,总理正是用这种“非常规”方式提醒市场要一切按照经济规律,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段,通过市场之手,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通过“精准发力”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沉着应对市场短期波动,为中国经济探寻出一套提质增效、惠及长远的宏观调控创新思路。

  可以预见,中国还将面临这样那样的复杂困难和挑战,发展仍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只要牢牢扭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的这一牛耳,就会为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市场化改革:减少行政审批 增强经济活力

  “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铿锵有力,体现的是深化改革毫不动摇的决心。作为中国改革“第二季”的开局之年,新一届政府将改革的第一刀挥向了自己,全年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李克强总理花了五分之一的任期,完成了五分之四的简政放权承诺。此外,本届政府按照“非禁即可”的原则,逐步向“负面清单”管理迈进。以放开市场倒逼深层次改革的方式,彻底划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装回市场的身上。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首次对业界有关国企改革究竟该“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大讨论做出正面回应。“向改革要红利”这是李克强总理给出的具体解决途径,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两会前夕,中石化打响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炮,放开油品销售业务板块,引入社会与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作为央企的“带头大哥”,中石化此次破冰行为意味着混合所有制模式在未来会被更多央企复制,更多民资将有机会在未来的改革中获得红利。

  诚然,要改革就必然触动一些既得利益。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索,但政府既然敢于向市场公开承诺,就预示着政府已经做好了改革攻坚、为改革护航的决心。只有拿出切实举措打破“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治理制度,才能消除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杂音,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热情,让中国市场化改革实现二次飞跃。

  民生保障:减少“撒胡椒面”式普惠 增加有针对性“托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50万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回避2013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GDP增速这一事实,却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在民生保障方面的独到之处。

  本届政府在不扩大赤字的前提下,提出了优化财政支出,把钱花在刀刃上。“撒胡椒面”式的惠民措施固然对民众来说是种福音,但为此中央财政可能会背上巨大的包袱。举例来说,如果政府给每个国人发10元补助,中央财政将掏130亿为其“埋单”。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白领来说,10元的补助恐怕还不够一顿麦当劳套餐,而对于中国约1亿贫困人口来说,这10元可能抵得上一家人全天口粮。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最能彰扬社会温暖的是身处社会底层人们的现实感受。如何把有限的钱用在正地方,2014年开年国务院连续出台的政策多个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建立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创新推进扶贫开发,三箭齐发为中央财政由“漫灌”到“滴灌”提供了制度支撑,明确社会救助要“托底”,托的就是困难群体的底,社会要让这些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安置、生病有人管。

  “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这是李克强总理为今年在民生保障方面定下的庄严承诺,更是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有力宣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中国这盘民生大棋将逐渐成型。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