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一名孕妇在走廊散步,她即将生下“单独两孩”。
东方网3月5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随着“单独两孩”政策3月1日起实施,上海三大市级产科医院之一的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陆续迎来首批符合新政的妈妈们。
截至3月4日15时40分,国妇婴透露,政策实施后不到4天,该院共诞生133名新生儿,其中有22名二胎,有3名“单独两孩”。此外,目前还有一位妈妈在该院病房入住,即将生育“单独两孩”。
老人抱怨没精力带两孩
在国妇婴住院的徐琦(化名),也即将生下“单独两孩”。今年33岁的徐琦是上海人,6年前生下了大女儿妮妮(化名)。3月4日上午,她被安排住进医院7楼产科休养区,预产期是3月中旬,这些天,在走廊踱步成为她每天的“作业”。
面对即将出生的二胎,徐琦显得很平静。由于父亲是国家公职人员,他一直不愿意让徐琦超生。直到去年年初,有关“单独两孩”政策的讨论突然多了起来,有关部门正式表态正在研究,这让她看到了希望。
去年一次意外怀孕后,徐琦决定不等“单独两孩”政策落地就生下来,并做好了违规被罚款的准备。后来,徐琦盼来了沪版“单独两孩”政策,而判断是否超生按二胎生育时间计算,这让她欣喜若狂。
徐琦的父亲60岁,母亲59岁;而她老公则来自湖北武汉,父母都70多岁,因身体不好,来上海次数很少,照顾妮妮的重担落在了外公外婆身上。面对即将到来的二宝,外公还是忧大于喜。“实在是没那个精力带,女儿女婿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孙女也都由老人带,自从2岁读早教班以来,又要学钢琴,又要学跳舞,经常开车接送,家里请了个保姆烧饭,但还是忙不过来。”外公说。
不过,徐琦的父亲最终说服了自己:“生不生是他们这代人的事,他们也说,‘你们累了我们就再请个保姆’。”现在,徐琦的父亲觉得,上海老龄化、少子化越来越严重,“单独两孩”政策真正做到了符合民心。
为了不让大孩孤单
在国妇婴诞下3名“单独两孩”的妈妈中,两名妈妈的第一孩已经分别有6岁、9岁。对于生二胎,这些妈妈有过很多考虑,不过经济因素已成考虑的次要因素。她们认为再生育不外乎多些纸尿裤、奶粉的花销,这些尚在承受范围内,而“为了孩子不要像自己这一代一样孤独”则成为坚持生下二孩的理由。
杨毓(化名)是一名新上海人,和其老公都为引进人才。3月3日,她生下了一名男孩,而她的第一胎也是男孩,现在已经9岁了。早在生完一胎后,杨毓就做起了全职妈妈,只是偶尔做些兼职,现在有了两个孩子,让杨毓感觉生活压力进一步加大了。
对于选择生二胎,杨毓表示更多的是为了孩子考虑,“我们这一代‘70后近80’的人,已经完全具备了实力,我和家人都觉得孩子需要有个弟弟或妹妹陪伴他。”杨毓在3年前就冒出了生二胎的想法,但碍于当时的计生政策没有实行。
杨毓常常羡慕她的老公,他有个亲姐姐,一出什么不顺心的事,可以常常找姐姐谈心,“如果是两个孩子,什么事情他们都有个依靠,像我是名独生子女,一直很孤单。”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