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键节点,改革者的担当比什么都重要
本报记者林衍崔丽王晶晶 实习生陈墨
两会时间已至。“硬骨头”似乎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词——代表委员们常会提起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的一段表述:“中国改革经过这么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来自清华大学的全国人大代表蔡继明在会前办了场个人的记者见面会。他再三强调,土地财政属于改革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之一。在此前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15年里,他已经提出了33个与土地制度改革有关的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曾经的中国“首富”宗庆后口中的“硬骨头”,是花样繁多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敲的图章太多。
全国政协委员、律师朱征夫带来了关于审判体制改革的提案。在他看来,“行政化、地方化”是未来法院审判体制改革面临的一块“硬骨头”,“如果一个公务员故意不执行其上司的指示,通常被视为失职,但如果一名法官按照院长的指示判案的话,也同样是一种失职”。
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长廖飞一早便赶到驻地金台饭店报到。他坦率地说,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还是辖区内上百万贫困人口如何尽早脱贫。事实上,在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近1亿人,今年1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赴安康的火车上专门就扶贫工作召开会议,并提出要“以更大的努力啃下这些‘硬骨头’,打赢这场持久战”。
“不把这些‘硬骨头’一个一个啃下来的话,我们这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就难以持久。”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这样说道。事实上,包括施芝鸿在内的多位代表委员接受采访时均明确表达了这样一种态度:中国改革,不会再是人人皆可得利的普惠制改革,而必须是一场触动既得利益的深层变革。
“以推进财税改革这块‘硬骨头’为例,最难的就是平衡利益,比如涉及事权调整的部分,你想想,你要拿人家一个事权,人家不跟你拼命吗?”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一出现在驻地,就被记者层层包围。在面对所有有关改革的问题时,他的回答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利益”。
施芝鸿也在驻地向记者提起,曾有学者提出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满打满算不到30年,为什么我们改了36年还没有完全改下来,还在“啃硬骨头”?
“中国改革从易到难,由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带动体制内的存量改革。现在增量改革完成得基本差不多了,留下的存量改革这块骨头就显得越来越难啃。”施芝鸿强调,“如果没有敢于担当的精神,没有政治定力,这块骨头我们是啃不下来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曾亲历过1992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关键的改革节点上,改革者的勇气和担当往往比什么都重要。”
王长江记得,1992年之前国内改革的气氛一度低迷,“反修防修”的声音很大,“‘南巡谈话’后形势整个就扭转了,邓小平说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宗庆后同样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记忆犹新。1991年时,他曾兼并了一个有2000多名工人的国营罐头厂,这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
“结果省委书记第二天就来厂里表态支持改革,在当时这是很需要勇气的。”宗庆后感慨道,“其实每个时代的改革都需要勇气。”
“1978年,我们面临的是两条路摆在面前,走哪条路?1992年,我们面临的是继续往前走,还是停下来调整?现在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小的问题都解决了,挡在面前的只剩下大石头,是绕过去还是坚决打破它,让改革上一个台阶?”王长江说,“路径已经很清楚了,关键是你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事实上,就在接受谢尔盖·布里廖夫的专访时,习近平主席已经明确表态:“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在不久后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样在报告中强调:“要敢于担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某种意义上,在两会会场,“改革的担当”,也已经成了代表委员们言必提及的话题。
蔡继明准备再提交一次与土地改革有关的议案,宗庆后则在议案里再三强调“要以行政审批改革作为整体改革的突破口”。
除了建议与议案,兼具全国人大代表与地方官员双重身份的廖飞还带来了一份黔东南州委的改革方案,在上面有他用红笔圈划的一项与新型城镇化有关的改革。方案提出,在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的基础上,进城务工者还将保留农村产权和户籍两项农民待遇。
“坦率地说,光是不去惦记农民的宅基地,地方政府就要下很大的决心。”廖飞直言,“但只有把利益交出去,恐怕才能真正称之为改革担当。”
本报北京3月3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