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欢)“我们对大气的复合污染有一定认识,但还有很多过程没弄清楚,因此要更加重视研究的完整性。”上周末在京举行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气污染控制中心主任、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首席科学家贺泓研究员透露,我国将通过建立大型的大气环境模拟舱,为环境研究和灰霾治理提供一个重要平台。
贺泓介绍,在成霾污染过程中,二次生成细颗粒物可占PM2.5的60%至70%以上,而气态前体污染物如何在大气中快速转化形成二次细颗粒物,是我国大气灰霾研究的前沿和挑战性科学问题。我国目前拟建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主要以大气光化学模拟舱和大气气溶胶模拟舱为核心,可在舱内模拟我国实际大气污染状况下的二次污染物形成过程,揭示大气二次污染形成机制。同时可把外场观测和模拟研究形成一个闭合实验体系,从而建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污染预测、诊断及控制决策模型。据了解,中科院2010年曾申请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气环境模拟系统”,并被列入备选项目。
在论坛上,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透露,北京2月雾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PM2.5中硫酸盐浓度比例下降,但硝酸盐比例上升很快。“这说明,目前脱硝的环保措施亟须加强,钢厂、水泥、平板玻璃和重化工等须全面脱硫、脱硝和除尘。”
论坛现场还公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对74个城市2013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后发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夏秋季节频繁出现PM2.5和臭氧双超标,其中京津冀地区PM2.5年日均浓度达到国家标准的2.93倍。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