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江玉珍整理挂在家中墙上的秤。 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2月12日,江远斌的爱人胡锦红在为秤杆钻星孔。
在湖北武汉新洲区邾城街的一条小巷里,江氏秤沿袭了200多年,如今传到第五代江玉珍、江远斌姐弟俩手里。多年来秉承着“称物如称良心”的标准,江家秤已经被当地居民称为“良心秤”。挑选、刨木、制胚、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再打磨……经过十余道工序,以及反复的校准,一杆秤方能制作完成。在江玉珍看来,工序虽难,更难的却是守住自己的内心。“别看秤不大,称的可是良心。”70岁的江玉珍说,江家做秤要求极严,祖上传下“江正兴造”四字,“正兴”就是心正则兴旺,宁愿少做点也不能砸了招牌。因此,做每杆秤都要反复校准,一天忙下来最多只能做2杆秤。 60岁的江远斌说,姐姐年纪大了,已经很少动手做秤,现在家族第八代都已出生,但他们不再从事这个行业,只有自己和老伴胡锦红还坚守着这门祖传的手艺、传承“正兴”的训诫。如今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结局。目前,中国的城区已经普遍禁止使用杆秤,仅一些农村的集市交易中因为传统和便利部分人还在使用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杆秤将成为一种文化的终结,仅仅变成一个民族的符号。 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