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4日讯(记者 冯是虎)跨过新年,“奶荒”的阴影仍然驱之不散。令专家们颇费思量:2013年出台乳业整治措施最多,被称为“乳业求变年”;同时,乳品在当年10月前后和冬季三次涨价,称为“奶荒”年。笔者认为,关于中国乳业发展调控的声音太多,而致力于市场调节的声音太弱,此种状况亟需改变。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声音渐隆,市场的春风能否吹渡乳品行业呢?答案是不仅可以,而且应该。中国乳业10年路程可用步步惊心形容,有目共睹:10年前乳品市场发生“阜阳大头娃娃事件”,5年前“三聚氰氨”事件爆发,其它还有大大小小的“黄曲霉素”“过度使用添加剂”等等事件。追忆这些事件仍然历历在目,消费者有权发问:一边是重拳出击,一边是事故频发,树立乳业信心尽头何处?
提到市场机制,我们并不一味排斥政府行为。相反,政府在规则制定和监管上的作用不但不能缺位,还要加强。因此,对于“乳业求变年”的成绩应予充分肯定。仅2013年6月,工信部等部门就出台了《提高乳品质量水平 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等三个政策文件,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对洋奶粉涉嫌价格反垄断调查。此外,2013年里有关部门还在乳制品进口规范、婴幼儿奶粉审批制度、原辅料采购查验制度等等方面出台措施,确保了乳品市场安全。然而,这些措施对于积病已久的中国乳业来讲仍然难解燃眉之急,所以按倒葫芦起来瓢,当年原奶收购价格由每公斤3.1元涨至5元以上。那么,中国乳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市场机制呢?
在提高乳业的行业集中度上市场的作用更加有效。近日,有关方面动议到2018年,通过兼并重组形成3—5家销售额超过50亿元企业,最终配方奶粉整合到50家左右。该动议努力方向业已为世界乳业发展历程证实,但是,依靠行政手段整合资源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结果往往是产业链条不够整固、企业文化不够完善、市场信誉度不够完美。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各种检验,企业自主地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调整自己,形成适应市场的企业文化,乳品企业方能够在各种残酷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奶业的源头整合也应当是市场的自主选择。国家曾经提出要在2011年底实现企业自建牧场70%目标,但是至今全国大小规模化牧场加起来不足四成。最近,各地方奶业协会又纷纷呼吁禁止外来乳企到当地抢夺奶源,然而阻止不住奶源地抢购战火。乳品市场长期存在着怪现象:即不管乳企如何发财奶农很少能够从中分享利益。乳企巨头曾经掀起的“万头牧场”建设热潮如今大有偃旗息鼓之势,超大型牧场难解卫生防疫难题被讥笑为“拍脑袋工程”。导致今天奶源地抢购战火的正是价格优先和贷款优惠等市场机制发挥着作用,我们有理由发问有雄心要成就中国乳业事业的乳企巨头们为什么不事先下功夫整合产业链源头,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使乳品加工和原奶生产紧密融合,让奶源得到可靠保证?
我们还注意到在2013年三次乳品涨价过程中,有关方面给出的涨价理由并不相同,说明我们真实捕捉信息能力与市场机制的要求存在差距。首次调价之时,有关方面解释为夏季气温偏高,造成奶牛产奶量减少20%;到了秋冬季节,理由变为散养户锐减是根本原因。同时,市场上存在有不同声音,如有关人士责问:根据伊利、蒙牛和光明三家上市乳企2013年上半年公告,三家乳企广告投入费用均超过相应企业利润额两倍,为什么有钱打广告无钱惠民生?目前,中国牛奶已经是世界上最贵的牛奶,价格高于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市场机制在理顺价格关系中究竟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时下,经济发展的“正能量”不断上升,许多学者总结为减少行政许可是改革的最大红利,把全社会绝大多数资源配置权交还和让渡给市场,释放更大市场活力,转化为更有质量的经济产出。其实,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今后,乳品行业是走市场调整之路还是其他,真的面临着选择。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