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评奖经济”须下猛药
央视《焦点访谈》2月15日晚报道,今年1月11日,一个名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组织在北京举行了名为“2013中国医院管理学术年会暨颁奖典礼”的活动,很多与会者为了一块牌子,花高价前来“购买”。
这无异于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从“全国十大百姓满意放心医院”、“十大诚信品牌医院”到“中国医院优秀院长”等名头,均明码标价,不交钱就没有奖牌、奖杯和证书,多交点钱能换成更高的奖项。
近年来,花钱买荣誉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也并非局限于卫生界。此类评奖活动有极大的迷惑性。多数打着“中华”、“中国”、“全国”等旗号,看起来十分“权威”。为主办方捧场的,也会有一些“重量级人物”。且办公场所、设施等一应俱全。
早在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全面清理评比达标表彰的通知》就明确指出,正规学会不搞评比。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取消76项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
但这些被砍掉的评奖项目,部分又像割掉的韭菜一样,没多久就冒出来。探究原因,主要是没有斩断背后的利益链:一些曾经在相关主管部门担任领导的人物或专家,为了钱不惜为虚假评奖“站台”;参加者拿到了“奖”,装点了门面,有了忽悠的“资本”;评选主办方通过出卖奖牌牟取了暴利。但这似乎皆大欢喜的背后,老百姓却最终成了买单者和受害者。
此类评奖活动,更深层次的危害,还在于使弄虚作假之风盛行,社会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受到严重挑战。同时,也扰乱了行业秩序,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
根治“评奖经济”须下猛药。首先,对社团组织加强监管。各类社团、协会要公开活动详细情况,接受公众舆论的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多方收集举报信息。
其次,对非法敛财加大打击力度。对社团、协会展开集中清理整治,特别是对一些多次违法敛财的社会团体,依法加大打击和取缔力度。涉嫌非法经营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责。
第三,纪检部门加强监督。对退休离职官员违规任职和参与盈利性活动者,没有收取好处的,追究党纪、政纪责任;对违规“收钱站台”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以彻底禁绝“名利勾兑”。
最后,对花钱买奖的企业和单位,也要给予及时曝光,使其得不偿失,从而对荣誉产生敬畏,形成自律的强烈意识。文/李松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