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笔惑
每年关乎佛山全年发展大计的“两会”都会备受各方关注。但与以往追逐的焦点集中在南海、顺德不同,今年三水作为近年异军突起的“黑马”,在此次“两会”上也吸引了不少眼球。不但政府工作报告中多了不少“三水元素”,连市委书记李贻伟也特意在三水代表团参加了两个多小时的分组讨论,并首度以健力宝转制为例谈改革担当,除了“对三水感情比较深”外,也透露出对三水改革发展的期望。
一直以来谈佛山改革,言必称南顺。由于五区发展的不平衡,佛山形成了禅城、南海、顺德在前,而三水、高明相对滞后的格局,尤其在南顺强大的经济和改革成就的光环下,后两者显得中规中矩的表现则易为人所忽视和低估。
如何看待三水在佛山改革发展中的角色和位置?总体而言存在两种截然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到达较高发展阶段的南顺近年来仍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三水尽管后劲十足,但差距将越来越大。在此次佛山“两会”上,有三水的人大代表就感叹,去年佛山GDP破7000亿元,而三水恐有“被平均”、拖后腿之嫌,期待加大市级帮扶,带动后发地区加快发展。
坦白而言,长期以来相对弱势的位置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三水对自身的认识。笔者有时跟三水的干部谈及一些新想法、新思路时,有意无意间“相对落后地区,发展需要一段过程”一类的话常会挂在嘴边。立足现实固然无可厚非,但习惯以“小弟”心态自居,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一种安于现状的“道路自卑”。如果再缺乏“穷则思变”的勇气,所谓的改革发展就会变得瞻前顾后、亦步亦趋。
另一种观点则极为看好三水的发展潜力。一方面,近年来三水的产业和城市发展驶入快车道,去年GDP突破800亿元,照此增速今年将有望跻身千亿俱乐部。尤其在产业园区发展、新能源应用、农村社区管理等方面,在借鉴了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后,形成了颇具自身特色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随着全省振兴粤东西北地区的号角吹响,必将掀起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潮。三水日渐扎实的产城基础和地处珠三角与粤西北交界的区位优势,将有利于其在新一轮发展机遇中饮到“头啖汤”。
笔者以为,如果将这两方面的意见综合起来看或许更为客观和全面。一方面,三水无需妄自菲薄,另一方面也要重新审视自身在深化改革发展新形势下的角色,寻求弯道超车的路径。除了落实自上而下的改革安排外,三水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自选动作”,务求改革实效,凸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正如李贻伟在人大讨论会上对三水提出的要求,“好的地区做法要借鉴,不好的可以重新尝试,要敢于尝试,不要凡是都在看其他区究竟有没有去做。”
事实上,三水正以五区最猛的发展势头,逐步肩负起探索佛山改革创新重要课题的使命。
去年佛山的PM2.5在全省垫底,让这个工业大市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备受压力。而三水作为佛山的绿色屏障,除了坚守住环保底线外,更要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中的号召,以目前在光伏和新能源领域的先行先试为基础,为佛山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探索绿色发展新路。此外,今年作为佛山城乡社区建设提升之年,围绕着广东省两会上,省长朱小丹为佛山开出的五道“思考题”中,关于创新城乡社区管理方式的探索,三水的“两票制”、村民议事会等农改实践,也将为乡村治理模式打开新的局面……目前,这一系列的改革内容既已纳入今年的佛山政府工作报告的宏观战略,也细化到三水全年各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中。
当下,三水的改革除了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切实高效的执行,更首要的应是突破自我,完善提升内在的“精气神”:要抛弃“区域自卑”、树立信心;要告别保守,大胆尝试、敢于担当;更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让政府决策成为开放的系统,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元的利益诉求,实现多方的共赢。如能保持这样的心气,这颗后发崛起的新星,在佛山改革的夜空中熠熠生辉,将指日可待。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