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边是求职者就业难,一边是企业遭遇用工荒
新生代农民工有更高诉求
“用工荒”的背后,是新生代农民工要求更好的工作环境、更有尊严的个体感受等诉求。他们不再只满足于做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一些年轻务工者宁可在城市从事薪水更低的服务类行业,也不想进工厂从事制造行业。因此,近年来“用工荒”呈现出显著的“去制造业”特征。国家统计局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毫无疑问,在吸纳社会人员就业方面,服务业有着更抢眼的表现。
需求不对等,农民工“求职难”遭遇企业“用工荒”
9日,成都最大的用工市场——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迎来了春节后首个小高峰,几千名过完年返城的农民工涌入市场,厨师、司机、电焊工……带着这些字眼的求职、招聘信息随处可见。记者走访发现,在农民工诉苦“求职难”的同时,企业却普遍反映“招不到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对等的现象凸显。
拼背景选择北漂加剧用工荒
一个背景无处不在的社会,是十分可怕的。相比大城市,小城市本来就不占优势,如果还任由拼背景挤占空间,怎么才能集纳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呢?当下用工荒十分突出,拼背景则会加剧用工荒。这值得所有城市思考,尤其值得中小城市思考。
中国劳动力现返乡就业迹象
在浙江、广东等用工大省,尽管企业不断提高工资,外来务工人员还是出现了返乡就业和“提前返乡迟迟归”的情况,这尤其集中在服务业和制造业。
大学生择业观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不愿到私营、民营企业去工作,导致需要人才的地方没有理睬。换句话说,时代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人们的择业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催生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
“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事例在我国屡见不鲜,轻视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仍然在延续。比如,招聘广告的录用底线多要求毕业生的学历为专科、本科以上。“高考热”、“研考热”导致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冷遇,招生不足,生源质量下降。这与中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有关方面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帮助大众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低不就”是大学生就业难主因
一方面是大学生难就业,但用工荒确实也是当前就业市场的实情,为何大学生有业不就,不去补用工荒的缺口呢?
据专业数据机构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里,有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这当中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
“用工荒”何以让企业“发慌”
“用工荒”与“就业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