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天津市关于划定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有关情况报告

2014年02月18日08:48    来源:中国政府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天津市关于划定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有关情况报告

  关于划定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有关情况的报告

  ——2014年2月14日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

  天津市市长 黄兴国

  按照《天津市绿化条例》规定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要求,今天我就划定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有关情况作报告。下面,我报告三个方面内容。

  一、划定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是建设美丽天津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明确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了美丽天津建设奋斗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天津市绿化条例》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作出了划定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规定,体现了中央精神和市委的要求。划定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对于加快建设美丽天津,实现中央对天津的城市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这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人是自然之子,不是自然之主,生态文明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存家园,阳光、空气、水、森林、河流、草原等等,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值得格外地珍惜呵护。《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有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自己的后代那里借来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让别人或者后代承担过度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果。然而从人类发展进程来看,工业化创造大量物质财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也持续加大,生态脆弱地区已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从天津来看,这些年我们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生态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但是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发展的命题,是改革的方向。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认识、准确把握,采取法制手段,实施最严格的措施,坚决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切实加强生态区域永久性保护,有效构筑起生态系统的“安全屏障”。

  2.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追求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注重当前,还要注重长远,既要考虑现实需求,更要考虑子孙后代需要。知易行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是长远发展最大的本钱,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从天津来看,全市经济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划定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就是明确禁区和控制区,坚决遏制不合理的开发行为,进一步提升环境承载力,更好地延续“绿色红利”,为长远发展预留出更多空间。

  3.这是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你是领导还是群众,也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环境变差了,谁的日子都好过不了。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从天津来看,这些年我们持续推进20项民心工程,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是人们在解决了吃穿住的需求以后,对呼吸新鲜空气,喝干净的水,生活在绿色空间之中非常渴望。广大群众要安全、要舒适、要健康、要生态,已经成为当前的第一需求。加强生态区域永久性保护,用制度约束的手段,为广大群众守护青山绿水、留住蓝天白云,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总之,美丽天津是天蓝、地绿、水净的天津,是人民幸福社会文明的天津。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过日子,保护好环境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生态红线就是生态安全的底线,是环境保护的铁线,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人民生命健康的保障线。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严格的制度守住这条生态红线,让天津大地更绿,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未来。

  二、拟划定的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范围

  我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山、河、湖、海、湿地等自然资源丰富,是美丽天津不可或缺的美丽元素。《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对市域范围内各类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了系统梳理,突出本市生态资源特色,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要求,明确了各类生态区域保护界线、功能定位及管控要求,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从1月23日—29日用7天时间,向全市人民公示,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我们对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吸收,对方案又做了进一步完善提升。

  1.划定原则

  充分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与城市空间布局、耕地保护有机结合、相互衔接。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法定原则。严格以相关法律、法规及批复的规划,作为划定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基本依据。二是体现特色原则。立足我市自然资源多样性实际,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生态区域保护体系。三是重点区域优先原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防护林带、水源地等全部纳入红线保护范围,突出主要功能。四是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

  2.划定范围

  划定我市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面积约2980平方公里(扣除重复及农田面积),占市域国土总面积的25%。生态类型分为山、河、湖、湿地、公园、林带共六种。下面我简要说一说。

  一是山地。我市山区面积不大,但植被茂密,林木绿化率达到44%,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天津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基因库。这次划定保护的,包括盘山、八仙山、蓟县中上元古界3处山地自然保护区,九龙山1个国家森林公园,黄崖关、九山顶、府君山3个国家地质公园景区。中上元古界是距今18.5亿年至8亿年之间形成的地层,蓟县这个地方是全世界最典型、保存最好的。盘山、黄崖关等都是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的旅游胜地,是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我们要倍加珍惜,好好保护。

  二是河流和湖泊。天津处于海河流域重要位置,历史上水系丰富,河道众多,自古有“七十二沽”之称,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但是目前情况很不乐观,一方面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的十五分之一;另一方面水体污染严重,全市地表水呈现重度污染。这次把海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蓟运河等19条一级河道和引滦、引黄和南水北调东线、南水北调中线3条输水河道,全部划定保护范围,总长度1339公里。划定保护的湖泊共有11个,包括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等城市水源水库5处,团泊洼水库、东丽湖等其他重要水库6处。于桥水库是我市的重要水源地,是全市人民的“大水缸”。去年以来,我们全面加强于桥水库水源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引滦水质明显改善的目标。

  三是湿地。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被称为“地球之肾”。这次划定保护的有2处自然保护区,即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有3处洼淀,即青甸洼、黄庄洼、东淀,还有1处盐田,即汉沽盐田。七里海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也是津京唐三角地带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还是鸟类从澳大利亚、东南亚前往东西伯利亚的重要驿站,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80多种鸟类在这里栖息。盐田也是湿地。天津产盐历史悠久,已持续2000多年,汉代时设灶煮盐,明清时“盐包垒垒如山,一望无际”,自古即有“芦台玉砂”的美誉。汉沽盐田是全国最大的盐田,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这次把汉沽盐田部分划定在保护范围内,意义非常重要。

  四是公园和林带。这次划定保护的生态区域还包括北郊、西青、官港等16个郊野公园,水上、长虹、南翠屏等26个城市公园,外环线绿化带、中心城市绿廊、西北防风阻沙林带、沿海防护林带等共计70余处1757平方公里林带。树木可以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营造小气候。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新栽杨槐三千里,引得春风绿津门,让天津的山山水水和村边、路边、河边都绿起来,形成大绿大美的城市景观。划入永久性保护的城市公园都是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对调节城市环境有重要意义的公园。这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要实施好“一环两河七园”绿化工程。“一环”就是外环线绿化带,一定要把它做到位。外环线绿化带全长78公里,包括中心城区北部地区调整线部分,内侧绿化带宽度38—58米,外侧绿化带宽度500米,保护区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这也是防止城区蔓延的控制带。“两河”是独流减河和永定新河,内侧外侧全部植树造林。“七园”就是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七个郊野公园建设工程,努力为全市人民营造更多生态、自然的绿色空间。

  3.永久性保护规范

  按照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分为红线区即核心区、黄线区即控制区,生态用地保护的四至范围已明确。其中,河、湖泊、湿地即划定了红线区,又划定了黄线区;山、公园、林带只划定了红线区。红线区总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总面积的15%。红线区除已经市政府批复和审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外,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黄线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管理,同时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经市政府审查同意。不同生态保护区涉及重叠的部分,应按最高级别的管控标准实施管理。对于生态脆弱区域,以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工程,进一步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在红线面前,任何开发建设活动必须望而却步,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讨价还价的可能。

  三、切实把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工作落到实处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树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将生态意识融入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社会风气、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努力使生态文化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一是,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类生态区域的责任主体,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属地责任、监管责任以及法律责任,确保管理到位、保护到位。推广“河长制”管理经验,对山、湖、湿地、公园、林带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条块结合,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建立健全生态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说“不”。加强对政绩的综合考核,建立和完善政府生态环境问责机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依法追究责任。

  三是,健全生态保护执法工作体系。我们一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市人大制定的相关法规依法保护、依法监管、依法治理。特别是生态红线、黄线划定后,我们一定不能红黄不分、红绿不分,不能把它们淡化为含糊不清的“灰线”。坚持铁心保护、铁腕治理、铁面问责,使红线成为不能踩、不能碰,更不能逾越的“高压线”。坚持执法不讲任何情面,做到惩治没有任何例外,对于任何违法行为,都要给予严厉惩罚。

  四是,动员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气同吸,水同饮,每个人迈出保护环境的一小步,就是迈向建设美丽天津的一大步。倡导文明、健康、低碳、绿色的生产、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全社会推行绿色标准、绿色投资、绿色建筑、绿色交易、绿色市场、绿色账户、绿色就业、绿色出行等等。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公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营造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社会氛围。

(来源:中国政府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