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兵是联合国的典范,值得所有维和部队学习!”
目前,联南苏团拥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7000多名维和人员,犹如一个“小联合国”。在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官兵看来,这是一个让更多国家了解、认可中国的舞台。因此,严格按照国际法则做好维和工作,展示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成为每一名官兵的自觉行动。
去年10月底,工程兵大队奉命整修瓦乌达加特街区主干道。官兵们每天按时到达,准点开工,清理垃圾、铺垫路基、加固路面,一举一动都非常专业,从不惊扰群众。
今年2月初,施工完毕时,维和部队与街区举行了隆重的道路启用仪式。瓦乌市市长安雅和300余名当地民众出席。“我从没看到哪个国家对我们如此真诚友善!”达加特街区主席杰马诺·毛在致辞时深情地说:“中国军人守诺、勤劳、文明,达加特街区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在联南苏团,有个出了名的“难缠核查官”——来自南非的麦德伦女士。受一些西方媒体影响,她曾经对“中国制造”一直不“感冒”。
去年底,麦德伦带队来到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进行年度装备核查。她们一行首先来到位于拉加县的一座中国维和营区。进门后,麦德伦女士逐台装备核查,程序一环不少,可一点问题也未查出,忙得满头大汗的她有些不相信。于是,她又来到阿维尔、伦拜克两处任务点,但核查结果与在拉加如出一辙。最后,她忍不住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装备重在保养,我们严格落实保养制度,装备情况自然没得说!”陪同检查的工程师刘纯自豪地说。
“他们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国制造’的印象。中国工兵是联合国的典范,值得所有维和部队学习!”在联南苏团瓦乌基地的交班会上,一向目光挑剔的麦德伦如此说道。
按照联合国的相关规定,我第十一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的任务期为8个月,他们即将返回祖国。尽管人要离开了,但这群优秀的中国“蓝盔”,将会像他们创造的“中国质量”“中国速度”和“中国标准”一样,成为南苏丹人民和那片热土永远的记忆。
(来源:国防部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