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春节长假的结束,各地庙会也逐渐进入尾声。这些庙会在让人们乐享新年喜庆氛围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如不文明行为频现、庙会商业化痕迹过重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庙会民俗文化的展示与传承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不文明行为频现:乱丢垃圾 践踏草坪
大年初一之后,各地庙会接待游客进入高峰期。一些不文明举动亦随之出现:践踏草坪、垃圾随手丢、禁烟区抽烟、公共场合打架等行为不时在庙会出现。
炸串的竹签、用过的餐巾纸、一次性小勺……记者在前门大街看到,虽然庙会设立了不少垃圾桶,但一些行人却仍将废弃物随手丢掉,以致地面散布星星点点的垃圾。
类似的不文明行为也在游艺区上演。据法制晚报报道,在庙会游艺区有游客为游戏奖品发生争执,进而动手,整个冲突过程持续几分钟,最终以一方流鼻血被劝开告终。而地坛庙会园内禁止吸烟,很多游客却无视此规定,一位老人就在“请勿吸烟”的牌子旁边吸烟。其他倚墙交谈、排队等待的人群中均有人不停吞云吐雾。
其实,这些不文明现象经常出现在不同的节日与景区,屡遭批评却屡禁不止。对此,一位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仅靠规则制止效果未必好,游客更应多以“文明”为准则约束自身,同时这些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员应改善公共服务环境,看到不文明行为当及时上前劝阻,或许这些行为能够真正减少。
传统小吃踪迹少 特色传统文化项目难寻
在庙会中,品尝传统小吃、观赏特色民俗展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不知何时,庙会各种活动项目的设置越来越沾染上“现代”的味道,传统小吃与特色文化活动却比较少见。比如北京庙会上,爆肚、羊杂汤等老北京小吃已渐趋“边缘化”,平时随处可见的烤肉串则逐渐成为庙会主角,并增添了“鳄鱼串”、韩国炒年糕等现代食物。
无独有偶。原本庙会常见的真糖葫芦难觅踪影,假糖葫芦串、假花反而日趋“流行”,记者一路观察,不少游客手中均举着几串,尤其是小孩,对之爱不释手。一位老北京人告诉记者,起先真糖葫芦在庙会上遍地都是,年轻人“并不稀罕”,反而这些假的更讨他们喜欢。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市民均觉得现在庙会与平时逛街无异,失去了北京文化特色,好多小吃也并不地道。而一些舞龙、相声之类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几乎就没看到。
![]() |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恭喜你,发表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