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甫帖》真伪之辩的僵局,正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困境的缩影。激辩的背后,是收藏市场的乱象丛生;而探求真伪的过程,或许会衬出各方的学识水平及其职业道德和良心。
“点中”文物市场乱象“死穴”
苏富比坚称“真迹”,上博专家认为是“摹本”。面对真伪之辩,人们深感迷茫。刘益谦说:“现在艺术市场谁都可以说话,嘈杂无序。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成立相对权威的机构。”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理事刘幼铮表示,鉴定评估是目前文物艺术品市场混乱现象的“死穴”,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权威机构。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张宁介绍说,最权威的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但这个组织只对国家博物馆进行鉴定分类、评估级别,不面向社会。然而随着文物市场的活跃,社会市场鉴定需求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出现博物馆职工、退休同志以及一些社会自学成才的人员顺应需要走向市场。
不仅文物面临谁来鉴定,文物鉴定者也面临无人鉴定。张宁指出,社会上一些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都没有资质,我国也没有鉴定资格认证。“电视上露一露,或者写了几本书,就可以做鉴定。这导致水平低下且缺乏职业操守,甚至导致说假话的‘鉴定家’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