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缘何频频中招
“高校早已不是清水衙门,这给权力制造了寻租空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校投入,有不少学校面临搬迁和建设新校园等问题。因此,在基建工程、物资采购、财务管理、校办企业等领域,容易滋生腐败。以基建为例,高校领导在基建领域的腐败,主要存在于招标时的贪污受贿。在工程招标时,学校作为大甲方,由领导决定将工程给谁不给谁,往往就会面临腐败陷阱。很多领导因为经不起诱惑,谁给我回扣多,我就把这个项目给谁,以权钱交易的方式进行贪污受贿,最后锒铛入狱。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贪腐的根源在于过度行政化。由于高校权力体系单一,高校领导只需对上级负责,权力的过度膨胀,使得一些人无所顾忌,敢于去腐败。就招生而言,招生腐败根源就在于计划,有权的人才能计划。现在高校招生,就是行政主导的大学管理体制让行政权力过度参与到了自主招生的过程中,导致了各类腐败的发生。
其次是监督机制缺失。随着高校领导的权力越来越大,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却并没有及时跟进。在校办企业创建过程中,因为人财物与高校紧紧捆绑,高校领导容易权力与利益相套,常常利用产业产权或成果转让营私舞弊。这样一来,国有资产容易被当作“唐僧肉”,校办企业也逐渐成为学校高层腐败的小金库。而近来的腐败多出自名校,不是因为其监管难度大,是有社会影响的因素。任建明说,过去我们顾虑到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所以名校的案子查得比较少,现在这种情况正逐渐改变。因为名校拥有的资源更多,一旦招生、办学,领导干部、企业家都愿意到名校来,名校能争取到的国家拨款更多,科研经费比重更大,因而腐败的可能性也更大。
任建明认为,高校的腐败不仅集中在经济问题,还有生活作风等方面的腐败,近日中科院副所长王文、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秦国刚先后爆出“艳照门”,令舆论哗然。身为高校领导,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折射出自身道德观念淡薄的同时,也将高校声望带至谷底。
“向内看”和“向外看”
在2002年和2010年教育部就曾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办法》明确规定“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情况”,应主动公开。可这些文件,却在很多高校校长们的“一言堂”里成为了表面文章。
储朝晖认为,当前高校治贪,需要依靠一个完善的体系。“首先是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这是治腐的根本”,储朝晖说。他认为对学校可以推行一种“牛吃草”的机制:每个学校相当于一头牛,放牛的时候吃草,每头牛都会找最好的草吃。这好比如果没有行政和计划,每个学校在招生时也都会想招最好的学生。这个时候负责人不会利用招生的权力去腐败,也不会利用企业创收而白白毁掉自己发展的根本。
其次是学校内部要建立规范权力的机制。这种机制包括学校内部的公开透明,同时也要有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储朝晖解释,因为权力层级低,监督教授往往比监督行政部门要简单得多。“外部监督、巡视组是有限的,因此在专业的机制之外我们还需要全方位的信息公开,让媒体、公众,一眼看到底。”
任建明认为,高校反腐也需要标本兼治。一方面,高校反腐应按照十八大以来强调的“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加大打击力度,以形成威慑。另一方面,高校腐败要治“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主张和措施,意在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改变校长或者书记的“家长制”,让广大师生有适当的决策执行监督的权力。
“很多措施其实不需要原创,我们可以看看国外一流大学。”任建明说,纽约大学也是自主招生,都招到我们中国来了,为什么人家不买分?它的章法和治理结构是怎样的,我们都可以学习。或许,正如孔子在《论语》中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适时地“向内看”和“向外看”,会给我们的高校治腐更多启发。
记者王肖潇李静涛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