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的西山碧云寺。碧云寺始建于元代,乾隆年间划入三山五园之一的静宜园,又增建了罗汉堂和金刚宝座塔。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后停灵于此,后虽然移灵至南京中山陵安葬,但塔身一层仍然改为孙中山衣冠冢。这张照片拍摄时,金刚宝座塔尚未成为衣冠冢。
日前,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三山五园文化巡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呈现“三山五园”繁华胜景的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这片曾经的梦幻家园的无限遐想。
简单来说,“三山五园”是指清朝统治者在北京西北郊修建的皇家园林群,其中“三山”是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是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以及畅春园、圆明园。这个皇家园林群的形成与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的经营密不可分。
清朝的统治者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他们大多性喜自然,不愿被紫禁城的枯燥、闷热束缚。1684年,南巡归来的康熙皇帝无意间发现北京西郊的丹棱沜(pàn)泉水甘甜,于是便在附近明代清华园的旧址上,仿照江南山水修建了占地约800亩的畅春园,用以“避喧听政”。此后,康熙皇帝每年约有一半时间都居住在这里,而王公大臣们也受他影响纷纷在畅春园附近兴建住所。1707年,康熙将畅春园北的一块土地赐给四子胤禛建园,并为其题名曰:圆明园。当时的圆明园占地仅600余亩,但却是诸子夺嫡时胤禛的韬光养晦之地。1724年,他登基成为雍正帝两年后,在圆明园原有“亭台丘壑”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建设轩墀(chī),分列朝署,俾侍值诸臣有视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最后全园面积增至3000余亩,有风景建筑组群28处。到乾隆即位时,因政权巩固,经济繁荣,乾隆帝便不遗余力地继续改造此园,修成了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并一一为它们取了诗情画意的名字,比如“镂月开云”、“天然图画”、“杏花春馆”等等。对于这番作为,他在《圆明园后记》中甚为得意地感叹道:“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此后,他又修建长春园,合并绮春园,从而形成了“圆明三园”的格局。与此同时,他还先后改建、扩建了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并借疏浚西湖(即昆明湖)的机会兴建了万寿山的清漪园。至此,“三山五园”正式出现。
“紫禁围红墙,未若园居良”。这是三位帝王共同的心声。康熙欣赏畅春园朴素的江南景致,曾两次在其中大摆“千叟宴”。他的儿子雍正自号“圆明居士”,常在圆明园中泛舟福海,欣赏落日。乾隆则比他们更懂得享受姹紫嫣红的美景良辰,他喜欢在圆明园把玩字画、琢诗磨句,也喜欢举办烟火、灯戏。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就曾描述过当时灯会的场景:“在这一天,全中国都被照亮了,而最明亮的地方就在皇帝的宫殿里;没有一处楼阁、殿堂或门廊的天花板上没有挂上几盏灯笼……这些灯笼制作得极其漂亮,有鱼、鸟、兽、花瓶、水果、花卉和船等大小不一的各种造型。有些灯笼是用丝绸制成,有些则是利用兽角、玻璃、贝壳,以及其他上千种材料。与之相比,我们的灯笼就显得穷酸与贫乏。”
不过,“三山五园”绝不仅仅是统治者清暇享乐之所。几位帝王居住在西郊园林不仅可以更好地控制西山驻军,而且便于召见外国使节。康熙曾在畅春园接待过俄皇彼得一世的使节。到了雍、乾时期,畅春园成为太后的居所,圆明园则成为帝王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
著名的马戛尔尼访华便是发生在圆明园。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的使节马戛尔尼借贺寿之名率团来到中国。他们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向大皇帝展示了随行所带的600多箱礼物,其中不乏威力强大的先进武器。但乾隆对此却不以为然,只是将之作为一般贡品。后来双方因礼节和通商问题不欢而散,马戛尔尼空手而归。马戛尔尼虽然惊异于圆明园的宏伟,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大清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五六十年后,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轰开了大清的国门,烧毁了无法复制的梦幻家园。
“三山五园”既见证了大清帝国的巅峰,也成为它走向衰亡的象征。1886年,慈禧太后在荒弃的清漪园废墟上重建了一座皇家园林,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颐和园。虽然,它的规模比当年小得多,但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到“三山五园”曾经的宏伟气魄。范晶/文
本版图片由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徐家宁、秦风老照片馆提供
(来源:北京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