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治理“城市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推进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优化城乡功能和空间布局,坚决扭转城市发展“摊大饼”,提升城镇化质量。
推进中心城功能疏解。强化规划指导和控制,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除重点功能区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外,对房地产开发和公共服务项目就地扩建,设置更高的限制条件。加强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办法,引导服装、小商品、建材市场逐步退出。研究中心城优质公共资源和人口向新城疏解的利益引导机制,完善企业跨区县迁移管理办法,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与生产力布局优化。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大文保区保护修缮力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增强城市副中心和新城承载能力。把副中心、新城作为发展重点,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环境,尽快建设成为优化城市布局的重要载体。编制通州城市副中心到2020年的发展规划,完成核心启动区重大基础设施主体工程,引进建设一批优质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项目。拓展大兴一亦庄、顺义、昌平、房山等综合性新城功能,完善连接中心城区的快捷交通体系,集聚符合发展方向的产业和服务要素。建设好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区域性新城,强化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撑,推动职住平衡,带动区域发展。推动新机场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加快外围交通体系建设,筹划建设新机场临空经济区。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统筹城乡结合部地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50个重点村后续建设发展,深化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6个乡镇城市化建设试点,并逐步推开。加强乡镇统筹,以盘活存量为主,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力争4到5年明显改善城乡结合部地区面貌。梯次推进小城镇建设,鼓励与大型企业、高校对接共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严格规划和用途管制,严肃查处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抓好48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将村级组织公益事业补助标准提高50%,完成8万户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长效管护机制。传承乡土文化,保持农村风貌,推进旧村整治更新,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自觉落实粮食生产责任,抓好“米袋子”、“菜篮子”重点工程,建立基本农田补贴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二期工程,增加储备规模,保持一定的粮食和蔬菜自给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做强现代种业,办好世界种子大会、世界葡萄大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首都农产品质量安全。落实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规划,支持低收入村提升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绿色就业,提高公益性岗位补助标准,引导农民转移就业,积极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保持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解读
市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
将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提到“发展重点”的地位,足见政府对于副中心和新城建设的重视程度。
北京中心城区功能疏解速度缓慢。2012年北京常住人口达2069万人,中心城区达1300万人。这比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2020年目标,分别超出了270万人和450万人。
建设城市副中心,重点把握哪些方面?一是聚焦通州;二是以北京新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建设;三是依靠小城镇建设,除居住功能外,也要重视公共服务功能。
北京未来10年靠什么持续增长?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如何破解?城市功能往哪外迁?我认为,唯一的出路在于,构建类似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新空间模式和体制机制。以新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是我们不能再失去的新机会。这个新区应当成为首都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的核心组成部分。
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
北京郊区的农村主要是为城市服务的。建立基本农田补贴制度,让农民种田有利可图,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可达到控制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的目的。
由于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不适合长时间运输,且运输成本较高,就近供给市场是最经济划算的。所以作为郊区农业,鲜活农产品对北京城区的贡献更大,应适当增加其权重。解读
市政协委员、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毛大庆:
现在的北京仍遵循着“摊大饼”的发展格局,四环、五环、六环逐渐向外扩散,人口、市政建设和生活资源也这样逐步外溢。这就导致了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均,城市内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失配,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效率受到损害。
教育资源分布上,三环内集中了全北京60%的重点小学,而常住人口只有32%。这直接导致了大量儿童的跨区上学,加重了交通拥堵,也提升了PM2.5浓度。医院、公园亦是如此。根据清华大学郑思齐教授的研究报告,北京市公共服务供需失配的社会成本巨大,不仅造成城市效率的损失,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不平等,即收入低的人群往往是享受资源最少的人群。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多中心发展的格局已被广泛认同。这将是打破资源高度集中的“大饼”模式的最好方式。而建立利益引导机制,则可以逐步地将优质资源向副中心转移集中。但有一点,土地资源是无法增加的,副中心的建设从长远看仍存在瓶颈,我建议可围绕北京市周边打造多个卫星城。(记者 赵莹莹 张蕾)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