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在报告会现场数度流泪。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为淅川移民数度流泪
“带上故园青山绿水的眷恋,带上舍小家为大家的凛然大义,16.5万淅川移民又一次远行……”1月的北京,一股股暖流在寒冬中涌动,一波波感动在人们心中荡漾,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移民事迹,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淅川县移民精神报告团在北京巡讲的一周里,走进政府机关、走进部队院校、走进社区街道,让人们认识淅川,了解淅川移民。
感知
淅川在哪儿
“认识这个‘淅’字么?”“淅川在哪儿,您知道吗?”“不知道。”
淅川,对于北京人来说是陌生的。
“从来没有听说过淅川,不知道在哪里?”71岁的中国科学院电子所退休干部李世胜告诉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知道丹江口在湖北,听说过南水北调,不很了解。”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大坝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28.5万亩良田,先后6次移民20.2万人。这次丹江口大坝加高后,再次淹没淅川144平方公里土地,淅川县有16.5万移民远迁他乡,10名干部在移民一线以身殉职。”报告会上,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的开场白,紧紧扣住了听众的心。
在建设部社区作报告前,老专家刘和平给报告团写了一个纸条:“请问南水北调都是从哪里调水?”
报告团成员、淅川县移民指挥部寇仲给予了解答。刘和平满意地说:“把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的概况解释得非常清晰,就像新华字典一样。也知道了淅川,会去淅川看看移民的生活。”
在每场报告会之前,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都做了调查,只有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超知道淅川,但他没有去过淅川。张超说:“20多年前我参加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的规划和研究,等了20年,终于等到丹江水要流到北京了,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南水北调的水来了,不仅能解决北京的水危机,而且有利于北京地下水的恢复。”
“我虽居住北京,但根在淅川,这些年我虽然也为家乡做了一点事,但做得很不够。报告会前,很多北京人不知道南水北调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不了解、不知道淅川在哪儿,淅川的‘淅’怎么写、怎么读,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我很愧疚,现在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面对淅川老乡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
感动
淅川移民的奉献牺牲
台上含泪深情讲述,台下感动涕零。“75岁的外公52年辗转迁徙三省四地,从血气方刚到白发苍苍,最终长眠异乡。他像一颗种子,落到哪里就在哪里顽强地生长;又像一片落叶,一生都在随风飘零。”移民何兆胜外孙女的讲述令听众唏嘘不已。
“91岁的老大爷带着棺木搬迁。妈妈怀抱着出生1天的婴儿移民。172米水位线把胡坡村一分为二,一半群众搬迁到辉县。杨大娘的儿子搬,女儿不搬。大娘拉着我的手老泪纵横:搬吧,舍不得女儿。不搬吧,舍不得儿子。你说我咋办?”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的讲述使建设部社区居民王春华从头哭到尾,泪流不止。王春华哽咽着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南水北调移民搬迁的故事,看到移民背井离乡的艰难场景,我心里特别难受,也特别受感动。”
“我是陕西人,之前仅仅听说过南水北调,听了今天的报告,我非常感动,尤其是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他们到了叶落归根的年纪,为了国家需要还在到处奔波。移民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北京金融科技管理学院大二学生刘发深有感触地说。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祥的心情难以平静:“听了今天的报告,非常感动,甚至激动,非常感谢你们对北京的支持,移民为了北京人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我很想去南水北调的源头看看。”
感悟
社会需要淅川移民精神
每一场报告会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广大听众深深地领会了淅川移民精神的精髓。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蒋旭光无数次深入淅川县移民村,移民大搬迁的动人场景仿佛如昨。他噙着泪水说,报告会为我们真实再现了那场令人难忘的移民大搬迁中的感人事迹,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移民群众和移民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拼搏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南水北调工程无数建设者、奉献者不朽群雕的集中浓缩!”
“淅川移民真可爱,移民干部真可敬!淅川移民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学习移民精神,立足岗位,务实重干,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扎实干好工作!”听完报告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干部职工发出由衷的赞叹。
“要大力宣传淅川移民精神,社会呼唤这种精神,国家需要这种精神。中央现在反腐倡廉,应该以淅川移民精神为教材,让党员干部都认认真真学习学习。”中国科学院电子所的退休干部李世胜含着泪水告诉记者,“太感动了,以后要好好宣传,大家都要节水。”
“我们所的原副所长王玉敏,从2008年到2011年,在我们并肩战斗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一心扑在移民工作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上集镇司法所所长王智红的报告催人泪下,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廖自力感慨万分:“报告会很感人,很受教育,使我们又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淅川人民顾大局,淅川人民讲奉献,淅川人民舍小家顾大家。”
报告会结束后,北京市海淀区团区委干部张依泪流不止:“淅川人民用无私大爱创造了人间奇迹,淅川移民甘愿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更加懂得节约用水,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更加节约用水,这也是对淅川人民作出牺牲奉献的一种报答。”
感恩
饮水思源,到淅川看看
“这是库区人民用汗水和泪水甚至生命沉淀的甘露。这每一滴水都饱含着淅川人民的深情大爱,这是爱的水滴,这是一条流向北京的生命之河。亲爱的北京朋友: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节约这每一滴水,好么?”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的呼吁不但唤醒了听众感恩的心,还唤起了大家的节水意识。
“我想对年轻人说,要学会感恩,感恩之心很重要,现在的孩子们缺少责任心、缺少感恩的心,他们应该多参加这样的报告活动,学会感恩。今后,我将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刘发的呼声同样感动了报告团成员。
北京市海淀区科协常务副主席李云飞挥毫泼墨,写下“饮水思源”四个字赠给报告团。他激动地说:“淅川人民为了南水北调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首都人民要感恩淅川人民,我们要在海淀区的机关、学校、企业、社区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水北调,学习淅川人的牺牲奉献精神。”
王春华真诚地表示:“我们受水区应该感恩他们,我愿意到渠首淅川去看看移民的新生活。”
王旭东告诉记者:“我特别感谢报告团成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移民精神,也告诉了北京的居民一湖清澈的生命之水是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这次报告团的报告使我们对生活中最平常的一滴滴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年轻人的感恩之心,对我们了解淅川几十万移民的家国情怀是非常有帮助的。”
每一场报告会之后,淅川代表都会赠送一瓶清澈甘甜的丹江水。当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和副主任张野亲自接过沉甸甸的丹江水,数度落泪的鄂竟平感动地说:“这瓶水凝聚了无数丹江儿女的深情厚谊和无疆大爱,饮水思源,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库区移民群众和移民干部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永远也不能忘记库区人民为保护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作出的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河南日报农村版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