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中科院院士被指抄袭续:多名推荐人要求对其除名【3】

2014年01月07日15:51    来源:央视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科院院士被指抄袭续:多名推荐人要求对其除名

  观点:专家吁启第三方调查 或为院士改革契机

  【导语】去年,王正敏院士被举报论文抄袭专著造假。而近期记者调查中经王正敏院士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证实,其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系仿制克隆。从论文之争到耳蜗之谜,专家建议,应启动独立第三方调查,充分借鉴国外处理类似事件的经验,促进院士制度改革向深入务实推进。

  【正文】熊丙奇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对中国大学教学、科研问题与弊端长期进行研究。熊丙奇认为,对于王正敏涉嫌论文专著抄袭造假,以及人工耳蜗仿制等问题,不应由涉事学校自查,而应启动独立第三方调查。

  【同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这样的调查并不具有社会公信力,原因在于我国的大学长期是行政治校。往往还受制于行政因素,导致了学术委员会这样的调查,往往会导致社会舆论的质疑。如果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无法摆脱行政和利益因素的纠缠的话,应该对这类学术不端进行第三方的这种调查,具体的办法就是由复旦大学出面委托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还有中科院,共同组织第三方的独立调查机构,对这个事情进行调查。

  【正文】熊丙奇说,国外对学术的处理是非常严格的,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同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国外一旦有这种不规范的行为,就是学术不端,包括你在申请课题的时候,你用了他人的成果,你不注明你这个出处的话,其实就是学术不端,就会取消你申请课题的资格。

  如果某一位教授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涉嫌学术不端,那么他所在机构的学术委员会,马上就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给予学术处理,行政和其他的任何因素都不得干预,赋予了这个学术的权威,他把这个学术机构真正建立成为学术共同体。如果这个学者的行为涉嫌到了学术欺诈,用造假的成果去骗取国家的经费,那么这个实际上是涉嫌犯罪,国外它一般有司法机构会立案介入调查,如果是涉嫌到这种学术欺诈的话,追究这个刑事责任。

  【正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要改革院士的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的退休和退出制度。熊丙奇认为,王正敏事件正是推进院士制度的改革的契机。

  【同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现在院士出现这么多问题,完全在于就是院士这个学术头衔,已经异化为学术利益,一个人一旦当选为院士之后,不但是本人的学术荣誉,然后还有获得相关的学术特权,有学术利益,而且不但本人学术的利益,还涉及到单位,还有行业学术的利益。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之下,现在院士的评审、院士的管理都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因此,要推进这个院士的管理和遴选和改革,关键在于推进院士的去利益化,就是把院士作为纯粹学术的头衔或学术的荣誉,而不在于跟学术利益挂钩,真正让院士回归到学术中。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