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国家话剧院年度收官作《伏生》:当生命与文化共融一体

2013年12月30日09:06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国家话剧院年度收官作《伏生》:当生命与文化共融一体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白瀛)中国国家话剧院年度收官之作《伏生》正在国话剧场上演。导演王晓鹰说,全剧透过儒学宗师伏生其人与其一家、与其追随一生“亦敌亦友”大臣李斯的人物视角,折射生命与文化的宏大命题,在文化繁荣发展的当下,抛出振聋发聩的拷问。

  保书与保命,人生之困境

  《伏生》由孟冰、冯必烈编剧,故事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为背景:因通晓儒学而被立为博士的伏生,冒着生命危险熟背儒家典籍《尚书》,使之免受焚烧之祸;然而,做出这样一个保护文化的选择之后,他又受到了来自家庭和世俗的诋毁,在亲情和伦理之间面临一个更加艰难的选择……

  剧中,伏生把要保护的书籍放在肚子里,他将书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王晓鹰说,《伏生》最大的戏剧性在于,当他把自己的生命同书籍融为一体的时候,他自己都始料未及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他的生命遇到威胁,他该怎么办?

  “更加尖锐的矛盾在于他用保护自己生命的方式保护书,他很可能危及、伤害他至亲的生命。最终,伏生选择了保护文化,走进了人生的极致困境。”他说。

  儒家与法家,思想的交锋

  全剧两个小时中,伏生及李斯这一对戏剧矛盾的焦点之间的较量始终没有停歇。伏生好酒,是性情中人,李斯严谨,遵从法家的威严;伏生保书,李斯焚书;伏生坚守儒学,李斯力捍法家;伏生妻离子散,李斯脑袋分家;李斯的步步为营最终也无法阻挡伏生的棋胜一招。

  伏生与李斯的对决从最初的“螳螂捕蝉”变为后来的“黄雀在后”,进入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状态中,最终展现灵魂斡旋。

  二人在走到人生垂暮之际,回望一生,李斯原以为伏生对他恨之入骨,伏生却心如明镜,他深知李斯并不是坏人,所谓功过也都是历史使然。他与伏生争斗,也只是法家儒家两种思想之间的交锋。正如李斯所说,“我烧的不仅是儒家,烧的是诸子百家,为的是让秦朝的文化光耀千秋,让法家思想发扬光大。”

  活着或死去,英雄的决断

  《伏生》全剧充溢高贵的文化致敬感,伏生走入人生的极致困境中,在活着或者死去中两难抉择,最终其选择了高贵地活着,以将满腹诗书文化保存下来。

  孟冰谈及伏生其人时说:“苏格拉底没有逃出雅典,王国维失去精神支柱五年后跳湖自杀,屈原、老舍也都无一幸免,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士大夫死去了。但我们很少看到伏生这种活下去的士大夫,活着往往比死去更难,只有活着,才能将文化传承下去。”

  王晓鹰说,“《伏生》虽然是历史题材,但传递的是一种文化态度,文化其实与生命有关,文化要留存需要人的认识并去保护。剧中的伏生把书与生命融为一体时甚至将自己放在了无法解脱的困境中,作为一个文化人和一个父亲,最后他选择了像蚂蚁一样卑微地活着,这个时候,文化的保护成了一个背景,困境中的人格力量显现出来。”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