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南四湖碧波荡漾、白鹭翩翩,微风吹过,湿地芦苇随风飘荡。南水北调东线治污11年,沿线COD(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85%以上,氨氮平均浓度下降92%,黄河以南36个考核断面达标率从2002年的5%提高到100%。
昔日的一条条“酱油河”变成汩汩清流,创下了流域治污史的典范。南水北调东线如何攻克“流域治污第一难”?
思路决定出路:一体化措施综合治污,重拳减排“壮士断腕”
“先治污后通水”,这是国务院明确提出的南水北调调水原则。为了治污,国家确定治污项目426项,总投资153亿元,构建“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治污体系。
山东提出“治、用、保”理念。所谓“治”,即污染治理,就是通过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全过程污染防治,使流域内一切外排水确保常见鱼类稳定生存后再排向环境。所谓“用”,就是建设中水调蓄水库,实现再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所谓“保”,就是生态修复和保护,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形成一个生态屏障。
中水截蓄导用工程是保障调水水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山东21个项目全部完工,均达到了设计功能要求,通过截蓄导用联合调度,每年可消化中水2.06亿吨,削减化学需氧量近5万吨、氨氮3000多吨。”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王安德说。
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张劲松说,全省融节水、治污、生态保护为一体,重拳减排,累计关停沿线化工企业800多家,在调水源头的江都,搬迁关停了11家污染企业,建成生态防护林1万亩。
江苏沿线结构性污染十分突出,仅徐州市的工业点源治理就有23项。市环保局污防处处长黄利民说,徐州是大运河在江苏省的最后一道关口,大运河在徐州境内绵延120多公里。三年多来,他们坚决关闭重污染企业,对严重影响奎河、沛沿河断面水质达标的30家企业实施关停整改。徐州沿线的造纸厂大大小小有100多家。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后,现在只留下10多家。
淮安增加了6座污水处理厂,列入治污规划的6座污水处理厂均满负荷运转。“但这还远远不够。”有关负责人说,淮安市加大了治污力度,6座污水处理厂都将扩建二期,它们将成为淮安市境内运河水质变清的最大功臣。
机制保障有力:把治污纳入考核,绝不让污水进入输水干线
江苏把南水北调治污工作作为重点考核内容。积极推行“河长制”,建立治污项目包干制。“我们的治污责任主体非常明确。”省南水北调办治污处处长张树麟说,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与沿线相关市政府签订责任状,实行严格考核。
行使“环保第一审批权”,在江都区是一条硬邦邦的“铁律”。据统计,仅三年,江都区就在“清水走廊”上否决了124家有污染的项目“落地生根”,投资总额达到了60多亿元。
徐州市专门出台了水环境质量补偿方案,实行水环境资源污染损害补偿机制,全力打造南水北调清水廊道,成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个推行水质达标区域补偿的地级市。
淮河在江苏省汇水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对于已经达标的这些断面,如何保持水质稳定?他们在14个控制断面上设立自动监测站,每4个小时传送一次数据,保证水质稳定达标。
为给达标排放的尾水找出路,江苏省总投资12.5亿元,重点建成了江都、淮安、徐州等截污导流工程。将污水处理厂和少数工业企业经处理达标排放的尾水拦截,通过埋设管道、疏浚老河道等方式导走,不再进入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实现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干线输水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目标。
山东沿线各地把严格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控制新增污染源的重要手段,按照“先算、再审、后批”的程序,严控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发展。上下联动的环保工作机制发挥出了强大的合力。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沿线9市共拒批和缓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10多家,涉及投资近190亿元。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上马,对不符合环保、节能条件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结构调整“壮士断腕”。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性标准,其中COD最高严于国家行业标准6倍多,氨氮最高严于国家行业标准7倍。
济宁市把“生态立市、提升绿色竞争力”作为基本方略,全面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完成211个工业点源深度治理项目,淘汰255家企业落后产能,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
长效管理见效:给尾水找出路,建人工湿地,构筑水污染防治“钢铁防线”
位于东线的源头江都截污导流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个投入运行、第一个发挥效益的截污导流工程,无论是在机声隆隆的机房值班,还是在全长22.84公里的管线上巡查,工作人员个个精神饱满。“自2009年工程运行以来,三阳河、通扬河等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指数呈下降趋势,水质得到改善。”江都截污导流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唐静说,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在线监测泵站运行情况,因为截污导流工程的进水口与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口门全部对接,通过在线监测,保证24小时满负荷正常运转。
作为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洪泽县,有着一条尾水处理生态走廊。在洪泽县的这条生态廊道里,处理过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之后,还要在生态廊道里呆上21天,使水质达到国家一级二类标准后排放,这相当于为达标废水再洗了一把“生态澡”。
“‘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系统推进的流域治理体系,是山东省在多年流域治污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成功经验,可以实现污染治理、再生水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有机结合。”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说。
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充分发挥环境自净能力,初步形成了“治理一个流域、培育一个湿地、造就一个生态地域”的新格局。目前,调水沿线已建成人工湿地13.7万亩,修复自然湿地14.8万亩,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再现南四湖。目前,示范区内植物种类已达54种,鸟类达到200多种,每年以湿地作为中转迁徙地的候鸟达100多万只。
枣庄市对全市所有河流实施全流域、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治理,7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调水水质要求,河流野生动植物减少趋势得到遏制,鱼类由河流水质最差时的5种恢复到现在的37种。
山东省将针对不达标断面实施“一河一策”治理,加快解决污水直排问题,对沿线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进一步的升级改造,同时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湿”,采取进一步从严审批和区域限批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保证治理目标的实现。
江苏省进一步完善“清水廊道”工程,新建丰县、沛县、新沂市等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实施三个不稳定达标断面达标方案,进一步实施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健全沿线水质自动监测站网,在省辖14个控制断面全部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水质全程监控。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28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