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事件:连续暴雨致中欧经历“世纪洪水”袭击
“世纪洪水”考验欧洲防灾能力
中国气象报记者 刘钊
在《圣经 创世纪》中,上帝降下40天大雨,酿成淹没世界的大洪水。而今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中欧遭遇的连续降水唤起了欧洲人对大洪水的记忆,不由纷纷惊呼:“‘世纪洪水’来了!”
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中欧地区出现连续性暴雨,平均降水量达77.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倍,为近34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连续暴雨使中欧遭遇了“世纪洪水”袭击,多瑙河水位为1954年以来历史最高,洪涝灾害共造成16人死亡。
位于德国与奥地利边境的“三江之城”帕绍受灾最为严重。帕绍位于多瑙河、伊恩河和伊尔茨河三条河流交界之处,以往也经常遭受洪水袭击,而此次则遭遇了500年一遇的大洪水,水位一度超过12.5米,是1501年以来的最高水位。帕绍老城区已经完全被淹没,城区供电供水中断,大批居民受到洪水的围困。
拥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的布拉格市中心区域因高水位而关闭。那里拥有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的数百座建筑物、教堂和纪念碑,包括横跨伏尔塔瓦河的查理大桥。《布拉格邮报》称,为保护布拉格的历史古迹,救援人员架设了防洪屏障,这在2002年洪灾之后尚属首次。一些地下通道里也搭起了防护墙。整座城市的文化机构、医院和养老院都被疏散。
中欧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一般情况下,四季降水分布较均匀。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中欧地区出现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的连续性暴雨天气,在历史上极为少见。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分析认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本世纪以来,中欧区域性极端强降水事件呈现增多趋势,这样的背景有利于该地区出现极端强降水。而冷、暖空气交汇时间长,水汽充沛是导致此次降水的直接原因。5月下旬以来,影响中欧地区的冷空气非常活跃。同时,印度洋中部暖气流源源不断地沿伊朗高原、东欧平原从北部进入欧洲地区。这种强势的冷、暖气流在中欧上空交汇,形成大范围水汽充沛的辐合区,从而造成该地区持续性强降雨。
一些研究者注意到,在这次“世纪洪水”面前,大城市受灾情况并不严重。许多人将其归功于藏在城市地下的下水道。完善的下水道系统对城市防洪极为重要,不少国家的城市下水道系统有其独特的优点。例如巴黎的下水道,总长达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雨水落至地面就能消失无踪,下雨天走在巴黎街头,湿鞋的情况很少见,更鲜有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
(来源: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