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记者目击妇科肿瘤医生的一天:看病150例 滴水不进

2013年12月22日15:22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记者目击妇科肿瘤医生的一天:看病150例 滴水不进

  记者目击妇科肿瘤医生的一天

  为省时间滴水不进 一天看病150例

  工作11小时 竟忘了是自己生日

  “您好!”“请坐!”这是北京妇产医院妇科肿瘤科主任吴玉梅接诊每位患者时必说的两句话。坐到吴玉梅的诊室里体验她一天的工作,记者发现,医生只要真心地付出,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会成为缓和医患矛盾的有力工具,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巨大作用。

  一句问候拉近距离

  “以前也常到医院看病,医生们有时忙得都没时间抬头看我们一眼,一边低头写着上一个病人的病历,一边问下一个病人‘哪里不舒服?’吴大夫是我遇到的唯一一个,每次看病都微笑着向病人问好的医生。”一位患者这样告诉记者。记者在吴大夫身旁坐了一上午,吴玉梅把这两句话不厌其烦地向病人说了一遍又一遍。“这已经是我多年来形成的习惯了。病人很不容易,排了好几个小时的队终于坐到了诊台前,满怀着期待,希望大夫能细细地问问自己的病情,如果我面无表情地直接问病情,开单子,患者一定会觉得心里很失落。医患之间其实是平等的关系,但相对来说患者是弱势群体,一句问候可以表现出我对她的尊重,两者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会拉近很多。我们总说医患矛盾难以解决,其实有时候只需要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能让患者感受到一股温暖。”吴玉梅说。

  出诊不喝一口水

  吴玉梅有两个助手,每进来一位病人,一位助手首先询问病情,填写病历,紧接着由吴玉梅为患者检查,并将处方口述给另一名助手,这名助手麻利地在电脑上开出各项检查申请、处方,并为患者预约下一次的门诊。三人默契的合作让吴玉梅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等候的病人实在太多,吴玉梅将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紧凑而合理,病人上下检查台的时候都要整理一下衣物,就这么几秒钟的时间,她也要赶紧见缝插针地询问一下下一位患者的病情。遇到行动不灵便的病人,她还会贴心地对护士嘱咐一声“帮她穿一下衣服。”

  吴玉梅的记性特别好,“主任你好,好久不见了!”“是啊,有5年多了吧?”不少病人都是吴玉梅曾经看过的病人,隔了很长时间再来找她就诊,吴玉梅还能清楚地记得她们每个人的情况。而能做到这些,就是源于对患者的用心。

  从早上8时开始,吴玉梅坐在桌前就一直没有动过。记者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她的桌上连一个水杯都没有放,“我的桌上从来都没有水杯,出门诊的这一天,我不在诊室里喝水,这样就不会频繁地上厕所,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这一上午下来,吴玉梅没喝一口水,没出过一次诊室的门。

  挂号超出规定四五倍

  吴玉梅的门诊向来特别火爆,按照医院的规定,她的号源大概是每天30个,但这远远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记者看到,就在吴玉梅出诊的时候,不时有没挂上号的病人敲门进来,忐忑不安地问她能不能帮忙加个号,而此时她的病人已经排到下班也看不完了。就算这样,吴玉梅也总是爽快地答应她们。她每次出门诊实际看的病人都在100个以上,最多的时候看到了160多个,加班到晚上7点以后早就成了家常便饭,不加班反倒成了新鲜事。吴玉梅也出特需门诊,在普通门诊挂不上号的病人,她原本可以劝她们去挂昂贵的特需号,但吴玉梅却从来不这样。吴玉梅告诉记者:“我的病人里头70%以上都是外地人,她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往往还不知道北京已经实施了预约挂号的制度,大部分号源已经通过电话或网络被挂出去了,还是兴冲冲地一大早跑到医院排队挂号。如果当天看不上,她们就要在这里等上好几天,我实在于心不忍,只要能加,就不会拒绝她们。”

  记者来体验的这天,吴玉梅下午还要赶去参加医管局的一个重要会议,看完上午的最后一个病人,她连饭都没来得及吃一口就匆匆忙忙地赶去开会了,会议结束,又马不停蹄地回来继续看剩下的病人。这一天下来,她坚持看到了150个病人。晚上7时下班的时候,护士长给她端来一碗面条,原来,这天正是吴玉梅的生日。她自己甚至从来没想过这天要为此抽出一点时间小小地庆祝一下。(记者 代丽丽)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