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借脑引智”助力政府决策

2013年12月02日08:07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借脑引智”助力政府决策

三水区第一届决策咨询委员会上周正式组建运作。

  上周,三水区第一届决策咨询委员会正式组建运作。30位由学界精英、本土民营企业家、专业咨询服务机构负责人、媒体代表等组成的决咨委阵容揭开神秘面纱。这是三水首次引入此类“体制外”的决策模式。

  “决咨委并非新生事物,但随着近几年三水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政府决策的科学论证,以及政府决策与社会各方面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亟需引入外智,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汲取方方面面的真知灼见。”在上周的三水第一届决咨委成立大会上,三水区委书记苏伟波如是分析成立决咨委的背景和必要性。

  “所以也希望各位专家能依托地位超脱的优势,发挥啄木鸟的作用,有话直说,针对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多提意见和建议。”苏伟波说。

  三水决咨委的委员主要由相关领域的学界精英、本土民营企业家、专业咨询服务机构负责人、媒体代表等组成,并按照“经济产业”、“城乡建设”、“社会民生”三个领域进行分组。委员聘任期两年。笔者梳理发现,虽然委员研究领域、行业各异,但此前与三水都颇为有缘。如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此前对三水7个镇街都有过走访,中国社科院农村问题专家党国英此前针对三水农改做了不少实地调研,广东华南建筑设计院院长潘灿荣本身就是三水人,陈刚、姚颖都是在三水投资已超过10年的民营企业家。

  决咨委这样的决策模式虽然在三水是首次尝试,但相比周边起步并不算早,那么三水决咨委如何发挥有效作用,乃至做出三水特色?

  “希望三水的决咨委不要‘虎头蛇尾’,在这方面对接很重要,希望各政府部门与委员间能建立更高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提高工作的效率。”广东省社科院教授、委员丁力如是表达他对三水决咨委的期待。同时,他也建议政府部门能针对三水实际,提出一些重大的、关键性的课题,支持委员做一些深入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借此使决咨委委员能更贴近三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邓江年则认为,决咨委要发挥实效,须进行跟踪研究。“一个议题的讨论不能止步于会议上,而是要把各方观点收集起来,对议题进行长期研究,真正帮助解决发展问题。”

  从三水决咨委中可读出什么?

  观察眼

  在历时近一年的筹备后,三水第一届决咨委正式成立运作。这是三水区委、区政府今年年初就敲定的100项重点工作之一,足见其重视程度。

  虽然于三水而言,决咨委是首次引入的“体制外”决策模式,但其终归并非新鲜事物,三水也并非是喝到“头啖汤”的区域。但在笔者看来,来得早不如来得好。放在三水如今的语境下,或许更能彰显决咨委的意义与价值。

  近日,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参加三水西南街道十大项目启动仪式时曾言,随着珠三角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粤东西北的加快开发,类似三水、高明这样的地区要抓住机遇,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争取突飞猛进的发展。李贻伟的话实际上道出了三水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再从内部来看,三水区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城互动格局构建、各项改革推进也将步入深水区。产业园区的发展将进入到优化提升的重要关口,如何在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以及产业链服务管理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将成为三水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之一;而城市建设尤其是中心城区建设将在2014年迎来大考,除“佛山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这一大考外,三水新城也将迎来“三年完善基础”的“期中考试”。

  在此背景下,近两年三水在产业转型与城市升级方面已做了不少积累,然而,三大片区规划之后如何有效拉开城市格局,城市(区)中心辐射力如何提高,工业园区配套如何完善,这些问题都仍待深化解决。在现有基础上,三水区要延续发展势头,谋取更大突破,无疑需党委、政府以更高视野、更强力度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形成有效的产城互动格局,产生真正的惠民效应,并同步向外界传递、传播区域发展的正能量与好声音,进一步提升区域品牌和竞争力,发挥出引产聚人的巨大效应。

  因此,在此时引入决咨委这一决策模式,对三水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无疑是一大利好,也可说恰逢其时。正如三水区委书记苏伟波所言,决咨委委员一方面可通过调研,收集真实的民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委员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和专业优势,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充当党委、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和润滑剂。

  但在笔者看来,决咨委能传达民意却未必能代表民意。在具体的决策咨询之前,特别是在征地拆迁、交通基建、医疗卫生等事关民生的领域决策前,可考虑采用抽样、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收集和了解民意,为决咨委进行决策咨询提供必要的民意参考。在此方面,三水区区委区府办政府研究和咨询科相关人士也表示考虑通过向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尝试,这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方向。

  观点

  政府“智囊”

  纵论产城人融合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

  实际上越是中小城市越需要产业的专业化。这也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有效途径,只有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才能为中小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因此三水应坚持推进产业的专业化。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

  近两年,三水区在中心城区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很关键,如果不能把城市核心载体做起来,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发展机会。但当我们已经在三水工业园、三水新城建设中取得一定进展的时候,可能需要适时加强对北部和南部板块发展的谋划。

  佛山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有岳:

  从整个珠三角来看,向绿色制造转型升级是大趋势,按照这样的定位,不仅能弥补新城产业的缺失,还能吸引高端人才进驻,三水可以云东海为依托,在三水新城的产业方向应更明确,可考虑打造“广东绿色制造服务区”。

  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三水站站长王伯乐:

  三水各主要产业园区的发展,将进入优化提升的重要关口,如何在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以及产业链服务管理与效益提升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将是三水产业发展的一道核心命题。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

  对于产业发展所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人才,企业等市场主体往往比政府更有敏感性。而政府要能使公共服务和管理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我觉得三水最缺的是社会管理与服务人才,把这一部分充实了,三水的核心竞争力、软实力就凸显出来了。

  策划:王伯乐 赵进 三宣

  撰文:齐航 蔡捷 王智春

  图片由三水区档案局提供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