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12月1日电(记者聂建江 范培珅)2013年,甘肃省临泽县新华镇胜利村农民白天杰一口气建起了50多座蔬菜大棚,年收入将超过百万元。能够做到这一点,得益于政府的一项新政策“盘活”了自己的资产。
白天杰是当地的种植能手,今年年初,为了扩大种植规模,白天杰四处借钱,想把蔬菜大棚盖多一点。这项工作刚刚完成一半,他就得到一个好消息:政府要给农民的大棚办产权证,用大棚产权作抵押就可以到银行贷款。
白天杰从中嗅到了机会,马上从其他农民手中流转了75亩土地,成立了“翠盛元果蔬专业合作社”,然后用自己的大棚抵押,贷款160万元,一口气把大棚数量增加到57座。现在他的大棚已经开始有收益。“一年多时间以后,我就能连本带利还清所有的贷款。”白天杰说。
“如果没有抵押贷款,我一辈子也不可能种这么多的大棚。”白天杰说,过去他种着20亩制种玉米和用尽所有积蓄建的6个温室大棚,一年到头收入三五万元。
白天杰一直想贷款扩大种植规模,可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农业贷款需要有当地收入较好的农民为他担保,因为白天杰的贷款额度较大,村民都不愿替他担保。
融资难是中国西部农村发展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缺乏有效资产作抵押,农民从银行贷款殊为困难。土地、房屋、林地、大棚和牛羊圈,农民的这些资产在过去并没有明晰的产权归属,在农民看来这些都是“死资产”,只能使用,不能流通。
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允许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通过出租自己承包地的方式获得部分收入,此举对农村影响深远。在与临泽相邻的甘肃山丹县,每年有2.6万农民出租了自己的土地,离开农村,在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临泽县也有13万亩土地通过出租的方式,被大型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经营。
这项变革的驱动力依然十分有限,出租土地虽然可以获得收入,可并不多。在临泽县,出租一亩土地一年的收入仅有1000元,大面积的房屋、林地、大棚和牛羊圈舍依然是“死资产”,不能带来收入。
今年11月份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通过农民资产确权的方式让农民的“资产”变为“资本”,以此来驱动农村的新一轮发展。分析家认为这是中国农村的“产权革命”。
甘肃临泽县在今年3月份就开始实施这项工作。临泽县县长陈晰介绍,政府通过调查登记、确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居民房屋产权、林权、日光温室产权和养殖场区产权等五项产权,并颁发产权证书。临泽县政府还鼓励金融机构以这“五权”作抵押向农民提供贷款。
这项举措大大提升了农民的信心。新华镇富强村村支书陈自军说,不少村民已经有可行的产权抵押和流通计划,包括贷款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养殖牛羊,一些农民还计划出售经营不善的大棚、圈舍。“这些都可以给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陈自军说。
“产权明晰了,农民可以全部靠自己的资产解决农业发展的融资问题。”临泽县农村合作银行行长杨斌嘉说,今年以来,临泽县以林权、日光温室和养殖场区产区作抵押的贷款已发放34笔,累计超过1亿元。
“这仅仅是个开始。”临泽县新华镇党委书记杜春英说,“全县农民财产确权工作才刚刚起步,临泽县近10万农民的确权工作还没有完成,但农民的资产变资本,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农村很快会出现新的景象。”
“农民融资更容易仅仅是一个方面,产权变革将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变化。”陈晰说,临泽县政府正在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土地承包权、房屋产权等五项农民的产权将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交易,农村有效资源将逐步集中到经营能手那里,发挥最大效益。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