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1月29日电(记者张展鹏)作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一项措施,有关部门将清理行政执法队伍,将“临时工”调离执法岗位。
近几年,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敏感纠纷中,“临时工”成了一个神秘的群体:平时似乎根本不存在,一旦出了事,“又是‘临时工’干的”,似乎又无所不在。
“临时工”的存在,解决了基层行政执法“兵力不足”的难题,但也带来了诸多弊端。事实上,“临时工”的执法职能原本就缺乏法律依据,自然难谈法律责任,加之普遍缺乏专门执法的素质,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终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临时工”被调离执法岗位后,短期内会让相关部门人手不够、任务更加繁重,但从长远看,将倒逼这些部门设法提升科学执法水平,比如建立一套更加规范的冲突处理机制,在冲突事件发生后,确保处理过程合理合法,经得起各界监督。
当然,“临时工现象”对政府公信力的损害还需很长时间去重建,关键在于让行政执法完全程序化。只有将执法的每一个环节、实施步骤程序化,让执法人员有规可循,才能避免执法的随意性,树立起权威性并逐渐消除各种质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