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路上68岁的沙井盖
羊城晚报讯 记者梁爽、实习生刁杏玲摄影报道:“民国时期的沙井盖竟然在两年前‘穿越’到文明路上岗!”17日晚,“新宏微博”的微博引起不少网友和政府部门关注。越秀区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称,此沙井盖也许会被东濠涌博物馆收藏。
“新宏微博”博主黄先生发现的民国沙井盖位于文明路的文明门,记者到达现场时,已有不少市民围观。经现场测量,该沙井盖直径约50厘米,厚约1厘米,保存完好,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外圈铸有“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造 盗买盗卖同等取罚 报信引拿五成充赏”的字样,内圈铸有“广州市政府 工务局渠盖”的字样。根据上面注明的铸造时间,该沙井盖已有68年历史。
黄先生平日会约朋友在广州城内穿街走巷,发掘一些不为人知、需要保护的古建筑,文明门这个沙井盖是他周末“扫街”的发现,“我和拍档走进巷子,看到一个造型特殊的沙井盖,上前一看,是民国时期的。”黄先生担心有人偷走这个沙井盖,希望有关部门采取保护措施。
“这个沙井盖铸造时估计没有抛光,现在越踏越靓。”吴先生就在沙井盖旁开店,他表示,文明门人来人往,且多处设有监控录像,想偷走它有难度。
记者向附近居民了解到,该沙井盖正常使用,定期有人前来清理和检查。60多岁的吴先生还告诉记者,这个沙井盖并非从民国时期使用至今,而是两年前替换上去的。附近居民猜测,可能旧时铸造的沙井盖没有特别的保管措施,有关部门替换沙井盖时随机选择了它。
这个偶然被发现的“文物”沙井盖,让文明门的小巷热闹起来,热爱广州历史文化的微博达人“微光速”也来凑热闹。他还发现,邻近的文德一巷也有一个民国时期的沙井盖,但表面磨损较为严重,他表示,“沙井盖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民国时期的沙井盖和现在的沙井盖在功能上如有差异,应及时替换。希望有关部门重视,既保护好文物,又与时俱进。”
(报料人黄先生,三等奖100元)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