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蜿蜒的生产路、一片片平整的良田、一株株茁壮的果树……犹如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在山间跳跃,这些“音符”接片连海,几乎“跳”遍了视力所及的每个山头。11月13日,记者来到蒙阴县,倾听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沂蒙山高低起伏的美妙弧线间所拨动的“动人音弦”。
近年来,蒙阴县结合山区特点,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建成了“万亩特色果品观光采摘园”和“百里生态旅游观光路线”,为建设“江北最美乡村”写下精彩靓丽之笔。
“以前河边上只有一条2米宽的小路,下雨时河里的水四处乱淌,小路就没法走了,要想运果品只能从村子里绕,非常麻烦。”野店镇大山村村民李凤华说,“现在修了河道,还修了一条 5米宽的路,出行方便多了。”李凤华还告诉记者,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村里的这条“恶水”不再“恶”了,她不仅可以从河里挑水浇树,还可以在河道里洗衣服。
在大山村党支部书记霍德雨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该村南山种植片区。五六百亩的果树赋予大山养活果树、造福百姓的“使命感”,狼窝水库的修建让这种“使命感”成为了现实。在山上种果树的霍德利告诉记者,山上最怕的就是缺水,要是从山下引水浇地需要买水管、水泵,花费三四千块钱不说,还要起早贪黑。
“现在不叫狼窝水库了,我们都叫它‘德露水库’。我家果园就在水库旁边,现在浇水可方便了,都是党的政策好啊。”在野店中心小学教书的刘秉常说。据了解,为了改善浇水难的问题,大山村还跨4个行政村铺设管道从朱家坡水库引水,有效地解决了北山3000亩田地用水难题。
为农业发展“接通血脉”,特别是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为确保旱涝保收,该县水利建设经历了由除害到兴利、由治标到治本、由单项开发到综合治理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蓄、引、提、排等农田水利工程体系。经过多年综合开发,全县共建成谷坊150座、蓄水池150个、机电井57眼、排灌站50座、溪流护岸9公里。
“借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东风,我们坚持生态农业富民强民的理念,通过鼓励农民开启智慧,创新思路,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现有成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并在多年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扶持壮大专业生产合作社,进而实现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李光源说道。
宗路果品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社员870余户,果品基地面积1万余亩,是运作规范、效益较好、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专业合作社之一。2010年,该合作社承担土地治理项目,结合合作社社员的投入,对果品基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建设生产路40公里、拦水谷坊12个、扬水站6座、蓄水池12座,铺设管道30公里。该项目财政资金投入602万元,带动合作社社员投入175万元。
“我们对每个项目的规划安排,都会组织农林水、交通、旅游等部门技术力量共同参与,按流域统一规划,实行集中投入、规模开发,做到治一片绿一片、绿一片连一片、连一片成一片。”李光源介绍说。据悉,全县11个乡镇全部成为省市级环境优美乡镇,9个乡镇成为省市级文明生态乡镇,312个村庄成为生态文明村,河流水质达标率、城市地表水达标率、城区环境质量优良率连续十年达到100%。“江北最美乡村”的品牌得到广泛认可。
“我们想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好时机,立足山区特色和林果优势,建设生态和谐乡村、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下一步想请旅游、规划等相关部门针对我们大山村开发做个调研,搞好生态旅游。”霍德雨说。(作者:张圣虎 马洪伟)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