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大学语文现状:91所高校仅3成将其设为必修课【2】

2013年11月25日06:52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大学语文现状:91所高校仅3成将其设为必修课

  ■高校课堂

  课堂一 希望给学生 “大语文”的观念

  学校代表:北京大学

  课时介绍:大学语文也曾是北大的必修课,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等名师都上过这个课。据了解,目前大学语文在北大仍然较受重视,是中文系12门主干基础课之一。但就全校而言,大学语文已由必修改为选修,每年春季学期开设一或两个班,2个学分,一周2个课时。明年9月,北大将针对理工科的大一学生开设大学国文必修课。

  “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都不是很‘景气’。北大每年本科生有近三千人,但选大学语文课的不超过200人。人多的时候我们会有两个老师上课,人少的时候就只有一个老师。老师都是中文系的,现在已经换过几个老师来负责,怎么讲课全由老师来决定。”北大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透露,明年9月,北大将针对理工科的大一学生开设大学国文必修课,目前正在编写教材。

  “现在大学语文背负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希望大学语文能把中学语文没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是非常不现实的。”漆永祥认为,大学语文不应该是单纯的文学鉴赏、语言或者文化知识,而应该在综合的情况下有所侧重。“虽然学校已有很多与语文相关的选修课程,但我们认为大学语文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我们希望给学生一个‘大语文’的观念,对他们进行理念上的引导,逐步形成自身的语文素养。”

  漆永祥强调,个人的语文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和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重要的是方法的引导。“当然,老师也会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增强学生的技能,如以小作业的形式加强理工科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堂二 通过“融合”实现语文能力的培养

  学校代表:北京外国语大学

  课时介绍:目前,北外没有大学语文课,但在公共选修课里有中国文化模块,里面包括中国文化史、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老子庄子选读、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十几门课程。学校规定,外语专业的学生都要这个模块里至少选一门课程。

  “2007年我们做本科生培养方案时讨论过是否开设大学语文的问题。北外有很多外语专业,最早我们是通过外语来学外国文化,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现在,我们把让世界知道中国也当成自己的任务。学生很多时间都在学外语和外国文化,所以他们还是挺期待中国文化课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金利民说。

  “说到母语能力,第一是语言能力,第二是对本国文明、文化的认识能力。我们觉得把提高汉语语言能力的任务放到大学教育里来讲不是很适合,其实这应该放到中学里来提高,这是与整个教育环境相关的。我们觉得大学阶段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很重要。于是就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而是设置了中国文化模块。”

  金利民进一步解释,语言文字总是和思想结合在一起,北外将慢慢探索在通选课中提高母语能力,如在一些课程中加入报告、讨论等环节,锻炼学生的母语口笔语表达能力。“大学生的语文能力确实有待提高,但通过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来实现,未必是最佳选择。我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在中学中是显性的,在大学中应该是隐性的,通过融合到其他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来实现。”

  课堂三 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阅读

  学校代表:北京某理工科类大学

  课时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直将大学语文作为全校必修课。近年学时由72个逐渐减少为32个,去年学校还把全校必修改为文科必修。

  11月19日,记者来到该理工科大学时,正赶上文法学院老师冯老师为英语和广告专业的大一学生上大学语文必修课。课堂上,冯老师正在为学生讲授曹禺的《雷雨》,他通过对剧本的讲解,引领学生进行人物分析,阐释《雷雨》的主题,并不时与学生互动。在讲课过程中,冯老师并没有对人物或主题下结论,而是通过文本分析及引述评论家、作者的观点来引导学生思考,力求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他还为学生播放了两部《雷雨》话剧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辨别哪一部剧的演员形象更符合原著。

  正如很多大学课堂一样,这节课上很多学生都在认真听讲,一位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与中学语文课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老师会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来进行阅读。“虽然我很想读老师推荐的文学作品,但专业任务很重,课后很难有时间来阅读。”

  “在我看来,大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审美教育。大学语文应该有一个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像打井一样往深处打下去。”冯老师说,他对大学语文的发展也感到很焦虑,总觉得路越走越窄了。“现在大学语文没有学科归属感,大学里专职讲大学语文的基本没有,大都是中文系老师授课。很多老师是把专业研究甩一点给大学语文,像是带上它一块玩。而且,大学对老师的考核是专业科研、论文,做大学语文的教师体现不出业绩来,也就没有什么动力。学生也一样,觉得学得再好也没用,所以不会上心。”

  【大学语文大事件】

  1904年

  癸卯学制,规定国文科为高等学堂(大学预科)必修科,大学堂(本科)“随意科”(选修课)。

  1913年

  民国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亦规定国文为预科必修课。

  1929年

  民国教育部再次颁布《大学规程》,规定国文为“一年级学生共同必修科目”,其后大学国文逐渐演变成“大一国文”。

  1952年

  国内高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从此消失,中断了近三十年。

  1978年

  南京大学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并与华东师范大学联手重新编定了大学语文教材。其后几年里,国内部分高校也相继恢复大学语文教学,并设为必修课。

  上世纪80年代

  大学语文发展进入一个小高潮。

  上世纪90年代

  不少高校开始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并减少学时。

  1996年

  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

  2006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07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

  2013年

  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在此前后,陆续有高校将大学语文改成选修课)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