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辽宁男子不满拆迁诉讼去世 家属拒火化上访10年

2013年11月13日09: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辽宁男子不满拆迁诉讼去世 家属拒火化上访10年

  鞍山如释重负。

  一起普通诉讼,演变成辽宁鞍山第1号信访案,历经鞍山市委数届班子、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4任院长,全省闻名,中央关注。近期,这起当事人诉讼十年、上访十年、息控访逾十年的重大信访案件终得化解。

  涉案人上访,案外人也上访

  过去十年,鞍山市民董刚(化名)的家人每年都到沈阳、进北京,到中央政法委、中央纪委、全国人大、最高法院等上访。

  纠纷产生在20多年前,诉讼起因于房屋使用和动迁安置。原告是鞍山市某集团公司,被告是董刚。1991年,董刚败诉。董刚不服,经过省市区三级法院长达十年的申诉再审,董刚终于打赢了官司。2001年10月,鞍山中院作出终审判决:判原告某集团公司在鞍山市区原某动迁还建地点,为被告董家安置面积30余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并且赔偿损失近15万元。

  董刚赢了官司,但他认为,他应该获判更大的房子,更多的赔偿。董刚继续执着申诉,同时申请强制执行,想把已经判给自己的房屋要到手。强制执行阶段,麻烦来了。房子早就有主了——法院在执行伊始就发现,因为在多年的申诉过程中董刚并没有对房屋予以保全,案外人鞍山市某公司早在法院判决前,就已经善意取得了那处房屋的所有权。如果强制执行该房屋,必将涉及改制企业及职工的社会稳定问题。上级法院多次研究后,要求鞍山中院调解解决。但经大量工作,董刚及其子女坚持要求在原地点安置经营用房,拒不接受其他任何解决方案,案件走进了死胡同。

  纠结多年,董刚打赢官司,最终也没有得到法院判给他的房子——2002年6月,他因病去世。子女将其尸体存放在殡仪馆长达十年拒不火化,由儿子代表全家上访,既要求执行判决,又要求对案件进行再审,增加还建面积和赔偿数额。随着时间推移,其上访情绪越来越强,上访次数越来越频,上访要求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善意取得涉案房产的的案外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多次上访,使案件越发难以处理。

  上级机关对此案高度关注,要求鞍山市委和法院务必依法处理此案。

  艰难的调解

  “原地点的房子能不能腾出来给董家?法院曾多次研究解决方案,答案是不能。”承办此案的法官告诉记者,在强制执行阶段,法院并不是万能的。案外人某公司是改制企业,其善意合法取得的房屋,如没有合法的理由,就不能强行让其退出房子。而董家人拿着判决书,坚持要求只要原地点的房子,也是正当权利,这个死结如何解?

  据悉,案件执行陷入绝境后,鞍山中院历任院长带领执行和审判部门人员,积极向上级法院和领导机关汇报实际情况,得到了理解和支持。2006年8月,上级领导机关决定将此案不再单纯作为一件执行案件,而是将上访人全部要求作为一个上访问题交由鞍山方面解决。鞍山市委由此决定,将该案列为该市第1号信访案件,由市领导亲自包案,责成相关领导专门负责协调和推进工作。市委十余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方案。负责具体协调和沟通的市信访局局长也多次约谈上访人。鞍山中院历任院长和相关领导上百次约谈上访人,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劝说上访人变通解决。

  经过长达两年多的耐心沟通,上访人被法院解决问题的真诚所感动,终于放弃了原来必须执行原地点房屋的要求,同意货币补偿的解决方案,但索要的赔偿数额高达上千万元,还有一系列在法院看来不能接受的其他种种要求。

  接下来的沟通更艰难,一谈不拢,上访人就回到最初的诉求——原地点给房。为此法院又从案件矛盾处做工作,从法律上不断耐心讲解第三人取得房屋的合法性,说明执行原物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法律上不断对董某进行解释的同时适当对货币补偿方案进行调整,把董某引导到切实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

  到2011年上半年,艰难的调解终于出现曙光,上访人同意货币补偿方案。这个机会如果抓不住,今后的工作就更难做了。鞍山市中院院长宋景春及时向市委主要领导汇报,同时提出妥善的化解方案和操作程序。上级机关局充分肯定之后,通过市信访联席会议将这一方案确定下来。

  2012年11月,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证处和市信访部门的见证下,董刚一家终于认可了这一解决方案。日前,该方案中的内容全部落实,这起重大信访案件最终成功化解。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