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当事人不予回应,那我们暂时只能从理论上分析一下,造成一个职能部门产生"0预算"的原因。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湘林认为,在削减"三公"经费的大背景下,一些部门把公布"三公"数据看做一种"谁比谁少"的数字游戏,进而各种会计方面的"技术性"手段被发明出来,"零预算"不过是其中表现的形式之一。
徐湘林:你说你预算公开、结算公开,没有列这一栏,怎么查?查不了。都弄到别的栏里面去了。传统的政府预算有传统的目录表,做会计的人都知道,像三公经费会议、接待,其他方面的一些交通路费、出差补贴,这些东西应该有一个明细的账目,一目了然,如果把它充到别的里,你就查不出来。就是钱往哪放,放到哪一个账目下。
此外,徐湘林指出,三公经费为0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制度性问题,暴露出公共财政经费管理的混乱。
徐湘林:三公经费目前没有节制,没有妥善管理,所谓三公经费无限的扩充,所以造成了很多腐败、浪费,很多没必要的花销。它不能把三公经费全都取消了,取消了,政府干嘛?政府怎么管理?在哪个预算的口里?这是个很科学的需要去重新整理的问题,而不是取消就算了,这是不可能的,政府运作和家庭运作是一样的。公开就造成监督。
与此同时,有公众认为,缺乏相应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对弄虚作假的冲动形不成抑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经费公开成为某些政府部门"自导自演"的闹剧。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表示,在公布"三公"支出方面,未来还有完善提升空间。
白景明:支出标准如何定,支出定额如何完善,比如公车的配置,通用的公车,比如现在是1.6排量以下。业务用车又有一套标准,这套标准我们进一步完善。下一步,三公经费的支出预算管理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
说完了"理论上",咱们再回到云南省招标采购局这个实例上来。我想,既然公布了一串0的三公消费情况,就一定是有他们认为合理的原因作支持,除非云南省招标采购局自愿以这种方式站到舆论的漩涡中心来。既然有合理的原因,为什么还要坚持一个"无可奉告"的态度呢?媒体提出的问题可以回避,但公众心中的疑团早晚也得揭开。三公晒都晒了,索性就让阳光一照到底。
(来源:中国广播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