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据了解,目前在跨校选修平台上选课的4校学生已达千余名,不过由于时间有限、学习兴趣不同等原因,大多数选课学生未能完成修习,真正坚持在线学习并修到学分的只有200余名学生。虽然有学生对跨校平台上的课程感兴趣,但时间紧张成为影响他们实际使用这一平台的最大因素。
只要轻点鼠标,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和首师大附中四所中学的高中生便可在网上互选彼此的特色课程,聆听彼此名师以及高校教授的授课,所修学分还能校际互认。由海淀区教委牵头的4校“跨校选修平台”,使4所中学的高中生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上网互修彼此课程。
据了解,目前在跨校选修平台上选课的4校学生已达千余名,不过由于时间有限、学习兴趣不同等原因,大多数选课学生未能完成修习,真正坚持在线学习并修到学分的只有200余名学生。人大附中王海玲副校长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学生们使用跨校选修平台,主要还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可以接触到更多特色课程,丰富学习内容。“虽然这个跨校平台上的选修学分,可以计入毕业需要的144学分中,但大多数同学的学分早已修够,甚至超出,所以选用这一平台的学生更多还是出于自我兴趣,而非学分考虑。”王海玲副校长介绍说,人大附中已有几名学生出于兴趣,在完成日常学习情况下在该平台上一学期选修了3门课程,而且门门都在90分以上。
虽然有学生对跨校平台上的课程感兴趣,但时间紧张成为影响他们实际使用这一平台的最大因素。据王海玲副校长透露,他们曾在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时间不够成为影响大家使用这一平台的最大因素。课外用网时间有限、高中阶段课业压力等原因,也导致有些学生虽然感兴趣却没时间使用该平台。
首师大附中负责老师丁伯华同样表示,高中生的课业负担与时间限制是影响跨校选修平台使用的一大重要因素。上一学期首师大附中的在线学生共有100-120人。丁老师表示,虽然跨校选修平台是个非常具有价值的创新教学平台,但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考虑一些实际情况,因为跨校选修不涉及与高考相关的实质性东西,所以对于课业压力很大的高中生来说,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据悉,“跨校选修平台”在基础教育阶段尚属首次,系海淀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4所学校分别承担不同的项目任务,上一学期已完成第一阶段相关成果。接下来,该跨校选修平台还将有新的调整,海淀区未来也将适时在高中阶段进行更大范围的试验和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