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探索未知世界――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王劲松

2013年10月10日07:43    来源:气象局网站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探索未知世界――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王劲松

  “空间天气是一部好剧,中国气象局给了我一个机会和同事一起在该剧中出演。”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王劲松如是解释获得2012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原因。

  他2005年11月调入中国气象局,曾入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荣获2005年度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创新奖”及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2009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励,成为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于2012年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87年,时年16岁的他考入了北京大学,攻读空间物理学专业。“我是天文爱好者,从那时起,可以说一直学习和工作在自己的爱好中。”王劲松说。

  随着对空间科学的不断研究,王劲松在其导师的带领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二维时变热层――电离层耦合模型,并成功应用到火星研究中,并因此在2001年至2003年受聘为德国马克斯 普朗克高空物理研究所客座科学家,应邀参与欧洲空间局“火星快车”计划。回忆起那段时光,他说:“在国外学习生活,使我更好地开拓了思维,学会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投入到空间天气学的研究中去。”

  他的一位学生曾这样说:“学术上,王老师的创新思维和大胆假设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将不同学科理论进行交叉研究。他指导我将全国降水与空间天气理论联系起来,开展一系列研究,并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

  2005年11月,王劲松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调入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工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中国气象局空间天气业务体系建设。

  “这项业务在国内外都是崭新的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王劲松说,“当时压力非常大,我国的空间天气业务才刚刚起步,如何将科学研究融入到实际业务中去,使空间天气的业务开展具有条理,有步骤地实现空间天气业务从侧重研究向侧重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服务的转变,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结合空间天气的科学特点和业务服务需求,王劲松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空间天气业务“三带六区”的布局思路,明确了我国空间天气的业务布局和发展思路,具体组织初步建成了国家空间天气业务系统。“我们制订了符合我国特点的空间天气业务标准、规程和规范,使我国空间天气预报业务有据可依。”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空间天气室首席预报员薛炳森说。

  空间天气研究团队具体负责组织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民口服务平台的设计和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开始运行,在神舟飞船空间天气服务保障过程中凸显了积极的作用。作为项目组的核心成员,王劲松参与我国原创的空间天气卫星探测计划――“夸父计划”的推进,并担任预研工作的项目副经理;他还进行了风云卫星空间天气载荷用户方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他还负责“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建设工作。

  目前,在王劲松的带领下,我国国家级空间天气业务系统基本建成,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负责的单位――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与美国空间天气预报中心一起成为世界气象组织空间天气协调小组联合主席单位。

  “独木难成林。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我们这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王劲松说。谈及未来的发展,他表示,空间天气的年轻同志较多,这就要求他必须在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上关心鼓励同事,组织各种活动加强交流,把大家凝聚成一个整体,同时开拓一些方法和思路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机会,凭借着自己的一份激情与勇气,让空间物理的路越走越远。

(来源:气象局网站)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