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

潘伟谈中国救捞发展特色:形成“三位一体”的救捞格局

2013年09月29日10:45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9月29日电 今年是交通救捞体制改革10周年。为了更好的总结回顾10年来交通救捞体制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果,宣传打捞第一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做好交通救捞工作的宣传报道,今日上午,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总工程师潘伟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交通救捞体制改革10周年”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潘伟表示,经过体制改革后的十年发展,我国专业救捞能力有了大幅提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交通救捞发展之路,其特色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海上专业救助队伍;“三位一体”的格局,形成了空中救援、海面救援、水下打捞的应急救助功能;服务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人文的安全保障需要等。

潘伟指出,交通救捞体制改革10年,我国救捞事业探索实践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交通救捞发展之路。实施了“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新的动态待命值班制度,狠抓“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三位一体的队伍建设,认真履行“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三位一体的救助职责,充分发挥“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抢险打捞”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在交通救捞实践中进一步夯实了三个“三位一体”的救捞格局,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交通救捞发展之路。

潘伟介绍称,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救捞队伍形成了救助、打捞、飞行“三位一体”的队伍建制。他指出,“这在国际救捞同行中是没有的,国外多以人命救助为主,尤其是发达国家目前主要依靠飞行救助,也就是直升机救助。”

同时,潘伟表示,经过体制改革后的十年发展,我国专业救捞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但相比世界其他海洋强国,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快速搜寻救生能力不足。包括救助船、救助航空器在内的救捞整体力量以及应急到达时间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大吨位沉船打捞能力薄弱。近年来,船舶不断大型化发展,30万载重吨以上的VLCC、38万载重吨矿砂船及能够装载18000个标箱的集装箱船等超大型船舶已投入使用,“一船沉没、全港瘫痪”的风险越来越大,向我国大吨位沉船打捞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是大规模溢油、深水沉船存油及危险品处置能力薄弱。每年航行在我国沿海水域的船舶已达464万艘次,其中各类油轮16万艘次,各类危险品运输船舶1万多艘次。另外,预计2015我国深水油气田产量将达5,000万吨。海上原油运输量的不断增长和海上石油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由于海难事故而引发重大海洋环境污染的风险越来越大,我国专业力量处置大规模溢油和危险品泄漏的能力亟待提高。

分享到:
(责编:尹深、仝宗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