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住得进”后如何“住得稳”?棚户区改造公共服务配套三解

2013年09月23日15:43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住得进”后如何“住得稳”?棚户区改造公共服务配套三解

  “住得进”后如何“住得稳”?——棚户区改造公共服务配套三解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 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购物难……我国正在不断提速的新一轮棚户区改造中,不仅是住房本身,破解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公共服务难题也是一大重点,棚户区居民“住得进”后还应“住得稳”。

  更多考虑居民的生活诉求 统筹社区规划

  住进了楼房,却离自己工作的地点远了,购物不方便了;搬进了新家,却为孩子上学发愁,为看病担忧……在棚户区改造中,居民生活中遇到的这些实际问题应予以考虑。

  我国棚户区改造已启动近10年,从比例较大的城市棚户区改造看,中心区的棚户区都已基本改造完毕,目前主要集中在商业开发价值较小的城市区域,异地安居的也较多,这就需要对公共服务配套提早并集中规划。

  陕西西安棚户区改造办公室主任贺登峰说,旧的棚户区居住环境差,基本没有公共服务配套,现在的住房改造中,例如西安市东窑坊社区,在初期计划时就考虑水、电、气、采暖以及交通、幼儿园、商业、广场等配套,这也最大限度地实现省钱、省力。

  “棚户区改造是个社会化工程,政府主导的突出作用就体现在统筹规划上,不仅把棚户区的公共服务配套纳入棚户区改造的整体中考虑,也纳入到城市、垦矿林区的总体规划中设计,与城市经济建设、环境治理、整体功能配套统筹协调。”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刚建议。

  更多考虑居民的改善诉求 增加社区投入

  棚户区改造,不仅要改善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条件,也要改善其生活环境,让生活更便利。在世界上,一些国家针对贫民住区改造,主要以改善和完善公共服务为主,从整体上不断提高贫民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国际学者就发展中国家贫民住区政策的分析中就提出,应该加大对贫民住区的投入,完善住房金融系统。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棚户区改造中,改善公共服务配套需要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府要增加对棚户区新建社区中交通、学校、医院等资金的投入,将基本公共服务搞好,然后通过不断优化政策措施,让民营资本顺利进入,比如鼓励一些有针对性的银行贷款等。

  目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配套资金上分属多部门管理,较为分散,对这些资金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资金池”,可以有效推进棚户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断进行完善。比如,江西高安市华林山垦殖场将棚改配套、中小河流治理、移民等资金统筹使用,不仅增加了垦区危房改造的配套投入,也撬动了集镇建设。

  更多考虑居民的发展诉求 强化社区功能

  我国棚户区往往是基于诸多复杂历史原因自然形成,老人、低收入者偏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棚户区居民新建的小区物业费一般非常少,这不是长久之计,易造成公共服务配套资金短缺问题。

  事实上,棚户区改造不是局限于改造住房,而是以住房改造为抓手,综合解决居民住房、就业、救助、社会保障等问题。从长远看,要着眼于扩展就业,增加低收入家庭收入,加大市场运作力度等。

  一些专家也建议,棚户区改造中要更多地着眼于居民的发展诉求,从内部与外部,短期与长期,硬件与软件着眼,比如构建社区组织、加强就业培训等,完善社区管理机制。

  从实际情况看,加强棚户区公共服务的建设,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可增加整体社会福利。例如,辽宁2004年启动棚户区改造后,不仅城市公共服务整体功能提升,也拓宽了发展空间,整体上带动了社会就业。(记者何雨欣、石志勇、方栋、王志)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