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刘钊报道9月23日11时7分,“风云三号”C星发射升空。作为“风云三号”的首颗业务星,C星肩负着哪些任务?有什么技术上的突破?又将为气象事业带来哪些变化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鹏。
张鹏告诉记者,“风云三号”C星有四个主要任务:
一是获得全球观测资料,为天气预报,特别是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大气温、湿廓线以及云、地表辐射等气象参数,提高预报的时效和准确率;
二是作为一颗上午星,与“风云三号”B星(下午星)组成极轨观测星座,监测大范围气象及其衍生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
三是结合前期诸多卫星观测资料,监测全球环境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地球物理参数;
四是为航空、航海、农业、林业、海洋、水文等国民经济多领域提供全球及区域气象信息。
为何极轨卫星要分为上午、下午星呢?
对此,张鹏解释道,对于极轨卫星而言,一颗卫星每12小时可以观测特定地区一次,而气象卫星主要监测天气系统,大气状态,在上、下午时间段差异很大。因此,极轨气象卫星采用组网观测方式,“上午”过境一颗卫星、“下午”过境一颗卫星,再加上夜间两次过境,其全球观测数据的时间分辨率可达6小时。据悉,“风云三号”C星经过在轨测试后,将接替同为上午星的A星作为主业务卫星,与B星共同组网,进一步强化我国极轨气象卫星的业务布局。
当记者问及“风云三号”C星在技术上有何突破时,张鹏表示,A、B两星为试验卫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改进与突破,而C星作为该系列首颗业务卫星,主要是充分继承了试验星的成熟技术,且性能有了新的改进和提升,其搭载的微波温度计和微波湿度计升级为II型,提高了空间探测精度。在几百个出厂测试的定量性能指标中,C星60%的性能指标都要优于最低使用要求的一倍以上,是“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三颗星中出厂测试状态最好的一颗。
与A、B星相比,C星还增添了新“武器”――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用以提升全球大气三维和垂直探测能力。张鹏介绍说,该探测仪可以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的信号来进行中高层大气探测,不仅能够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还可以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探测。此外,张鹏表示,C星观测大气的“层析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张鹏举例说,此前0至30公里高度的大气层,我们只能看到4层,而C星投入使用后可以看到15层。
据悉,到2020年,我国还将发射10颗气象卫星,其中包括“风云二号”(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和“风云三号”(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的后续卫星及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
(来源: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