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青山何处埋忠骨——访问全歼日本士官教导大队的八路军将士长眠之地
新华网石家庄9月17日电(记者 戴盈 徐永春 曹国厂 白明山)221个低矮的白色水泥坟头一个紧挨一个,在秋风和野花下密密麻麻挺立。9月17日是河北涞源一带降霜的日子。
“九一八”前夕,这里的一座八路军烈士陵园迎来了访问者。因为日晒雨淋,有些坟头已显斑驳。陵园除了地面有红白色砖石,其余一片灰色。纪念碑后的影壁原计划修建一组抗战浮雕,由于资金缺口,仍是一整片水泥墙面。展馆区也还空着。
“日本鬼子都进了靖国神社,我们的烈士怎能埋在乱葬岗!”5年前主持迁建涞源县东团堡攻坚战烈士陵园的涞源县旅游文物局局长刘春阳说。
涞源距北京160公里,扼守东往京津、西去山西的交通要道,曾属晋察冀根据地。1940年9月22日,八路军第一军分区三团奉命攻打县城西北的日军东团堡据点,这里由日本士官教导大队驻守。一边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士官;一边是武器简陋的本地子弟兵,很多还是十六七岁的新兵。这一仗持续数日,日寇甚至施放了毒气。但在八路军强攻下,敌军173人全部毙命,其中27人由大队长率领自焚。我方阵亡221人。
“这不是一般的敌人,而是日军在战场前线培养的最狂妄的法西斯军官!在抗战史中,此役意义重大。”涞源县委宣传部部长曾文说。东团堡攻坚战是百团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曾说:“东团堡之战,是以顽强对顽强的典型战例。”
与烈士陵园一墙之隔的是大片田地,种植着玉米等作物,地上结了瓜果。附近山坡上曾有六座日军炮楼。几百米开外就是那场激战之地,现为一片农舍。
今年50岁的刘春阳生长在涞源,他的舅舅曾是抗战时期区小队负责人。他说,东团堡一战后,由于日本援军迅速反扑,八路军只能将烈士遗体匆匆就地集体掩埋。而日军则把士官尸体火化,将骨灰装入罐子,标上名字,运送回国,“都进了靖国神社”。
上世纪六十年代山洪将烈士遗骨冲出。当地政府和百姓简单做了重新安葬,只将上衣口袋插钢笔或佩戴臂章的五具遗骸独立掩埋,其余每五六人葬一处。
迁建计划于2006年启动,刘春阳为陵园设计了草图。2008年清明节,他主持了迁建。
“当时心情沉重,掉了眼泪,磕了头。死的都是年轻人,战争太残酷。但也很高兴,因为他们干掉了173个鬼子。现在要搬‘新家’了。”他说。
将士遗骨已无法分清彼此,只按头颅计算出尚存197具,共建221座坟,其中24座是空冢。人们用红布把头颅包起来重新下葬——其中一颗头骨上还嵌有子弹。
刘春阳说:“这些坟头下都是至今仍然鲜活的生命、鲜活的灵魂。”
涞源县委宣传部干部温勇立说:“今天,我好像看到他们齐刷刷从地下站了起来。”
涞源的千年古刹——辽代的阁院寺中“寄放”着两块特殊的石碑,碑文内容都出自日军涞源警备司令、“中国通”小柴俊男之手,且用中文篆刻。其中,一处碑文是描述东团堡之战的《大日本皇军驻东团堡守备队长恨歌》,另一块则记录了三甲村一役日军的败绩。
据涞源县文物保护所所长安志敏介绍,这两块石碑是在涞源组织收集散落文物时发现的。三甲村碑在农民盖房时被挪去做了门前石阶,《长恨歌》碑则成为农妇的搓衣石,许多字迹都磨没了,所幸早年有人抄录了碑文。
“惨夏天地炮声震,团堡一战太凄惨。……突袭不分昼和夜,决战五日星斗寒。”小柴俊男描写了当时战况之激烈。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长恨歌》最后几句——“英魂远飞靖国庭,壁书句句今犹明。一死遗憾不能歼灭八路军,呜呼团堡士壮烈肃然千古传。”
安志敏说,只不过这“千古传”的不是美名,而是日本侵略中国铁的罪证。
刘春阳说,数年前,一个日本观光团在去大同路上,经过涞源,想要祭拜战死的日军,被县政府断然拒绝。
“我们欢迎日本人来参观,但决不能祭拜,而是要反思历史,向中国人民道歉!”他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