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9月15日电(记者郭远明 何雨欣 郭强)在今年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江西农垦系统作为全国4个先进典型之一介绍了其危房改造的做法和经验。江西农垦的危房改造究竟有何亮点?对全国棚户区改造又有哪些借鉴意义?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江西省农垦办主任唐安来。
记者:江西农垦棚户区和危房是如何形成的?
唐安来:江西农垦事业开创于1957年。在随后的三四十年里,江西农垦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为支援江西乃至全国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江西农垦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逐渐走向衰落。2009年,全系统资产负债率达到119%,职工收入普遍偏低,社会保障水平也不高。
其中就住房来说,绝大部分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连体房”,面积小、环境差、破损严重,很多都成了危房,一到刮风下雨就漏风漏雨,一家几代人挤在一起,除去居住条件差不说,还要提心吊胆,担心房子会倒塌。
记者:江西农垦棚户区改造何时启动的,特色又在哪里?
唐安来:针对农垦职工居住条件普遍较差的情况,从2011年开始,江西农垦系统开始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实施危房改造任务14.47万户,其中完成危房改造任务8.64万户,使25万农垦人乔迁新居,垦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次危房改造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简单地以旧翻新或者就地重建,而是通过整体规划,把危房改造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加大对场部和人口聚集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引导原来居住在分场、大队的人口向场部和聚集区集中。通过危房改造,我们不仅圆了几代农垦人的住房梦,而且还创造了新型城镇化样板。
记者:你们是如何想到把棚户区改造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
唐安来:三年前,我们到一垦殖场的一个偏远大队去调研,当时他们正准备在那里开展新农村建设。但我们看了之后认为当地不适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点,因为当地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如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那里建设一个“空心村”,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是不科学的,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我们就决定把这些职工从边远的山区搬迁到总场,这些职工对此也很满意。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场职工向总场部集中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正是看清楚了这一方向,才确立了“人口向总场部集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记者:搬迁之后,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怎么解决?
唐安来: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后如何实现“软着陆”是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推进危房改造的过程中,特意将其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导职工实现就地就业,这样既可有效化解工业园区的招工难、用工荒问题,又可妥善解决实现空间转移后广大职工的就业问题。据统计,与实施危房改造之前相比,目前江西垦区职工的就地就业率提高了25个百分点,就地就业总人数突破了20万。
记者:垦民搬出后原来的房子和土地如何处置?
唐安来:职工搬进城,但农业生产不能丢。我们把原来分场、大队的房子拆除复垦,造出更多耕地。经初步统计,危房改造后,我们将增加用地15万亩左右。
另外,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打工,很多人担心未来没人种田。但我们认为此时恰恰是要把握规律,推动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出路和方向。经调研发现,现在农户种植50亩水稻可以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种植100亩就能达到致富水平。
记者:对今后有怎样的展望?
唐安来: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也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中国的小康。
江西农垦的城镇化建设正是为破解这一难题探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把握机遇,努力实现江西百万农垦人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盼。同时,作为“中国梦”的一部分,我们在达成“农垦愿”的同时,也将为实现“中国梦”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