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雷湘平、薛媛):第六届北京人权论坛13日在北京继续举行。来自联合国及3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高官和专家学者围绕“建设可持续的人权发展环境”这一主题,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和讨论。他们认为,北京人权论坛已成为各国人权组织、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凝聚共识、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来自印度观察家基金会的研究员鲁米·艾贾兹是第一次参加北京人权论坛。他认为,此次论坛给他带来诸多启发,并表示,中国和印度在人权发展领域面临着一些相似的问题,两国可在医疗、教育、城镇化等多个领域加强交流。“我认为举行这样人权论坛十分必要。借此机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可以提出不同的有关人权的问题、举出不同的事例,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解决问题,而且通过了解别人的问题、借鉴他国的经验,并将之用于本国实践中,也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好事。”
在本届论坛上,很多代表介绍了本国在人权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他们认为,每个国家所面临的人权发展环境是不一样的,而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迥异。肯尼亚全国人权委员会主席尼约·恩迪表示,北京人权论坛对于促进全球理解人权的多元化内涵起到了积极意义。“很多人拒绝谈人权问题,因为他们认为人权是个西方强加的概念,但我认为中国把人权理解为‘以人为本”就是个很好的阐释。论坛结束后,我带走的将是对实践人权所面临的问题更好的理解,也知道如何把日后的人权工作中做得更好。”
本届人权论坛还吸引了诸多非政府组织。其中,意大利“自由社会”负责人玛利亚·贝洛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论坛的交流、讨论让她坚信,解决人权问题应加强全球沟通,没有哪个国家可充当他国的人权老师。“这次论坛感觉很不错,但是你得随时准备着听到完全不同的人权观点。通过论坛的讨论,我获得了一种全球化的视角,那就是不要从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应该是找到人类人权问题共同解决方案的第一步。”
自2008年至今,北京人权论坛已成功举办了6届。每届论坛均有上百名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参加,就国际人权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该论坛已发展成为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的人权交流平台。谈到北京人权论坛的独特作用,出席论坛的中国吉林大学法学院何志鹏教授表示:“首先,北京人权论坛打开了一个窗户,让不同国家的人权专家知道中国对于人权的真诚态度。这是这个窗口的重要性。其次,北京人权论坛建立了一个平台,不同国家的人权学者,彼此之间可以交流思想,互相借鉴经验。第三,北京人权论坛可以相互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大家做的报告中可以贡献一些重要的人权方面的信息。”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