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国家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管理执法体系,不断破解诸多城市发展难题。今天,我们以新加坡作为观察样本,管窥国外城市管理经验。
漫步在新加坡街头,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花园中的城市,还有她内在的健康。譬如小贩中心,就是非常独特的一景。小贩中心的美食,是新加坡海外游子魂牵梦绕的乡愁,也是外国游客津津乐道的新加坡特色。
回顾新加坡的小贩管理历程,她经历自由生长、政府干预和政府规范三个阶段。
新加坡建国之初,随处可见挑着担子四处占道经营、沿街叫卖的小贩,食品卫生状况堪忧。1971年起,新加坡政府通过建立小贩中心和集贸市场、逐步把自由生长的小贩引入市场,从“以堵为主”转变为“疏堵结合、先疏后堵”,因此形成了新加坡独特的饮食文化。
在设立小贩中心的同时,陆续向街头摊贩发放牌照,要求申请设摊资格均以获得本地户籍或居住权为限,优先照顾本地户籍的弱势群体和法律法规明确的群体,但对外来人口并不开放。如果流动摊贩违法经营,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摊贩获得合法身份以后,相关管理同时跟上。该国环境发展部下属的小贩署负责管理各种摊贩。譬如,限制流动摊贩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经营,并且要符合一定的卫生健康标准。把市区划分为“绝对禁止区域”、“相对禁止区域”和“疏导区域”几类,根据路段管理标准来控制流动摊贩。这些法规对摊贩管理的规定非常细化。
新加坡摊贩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大”的发展理念,值得国内摊贩管理部门借鉴。新加坡环境发展部部长傅海燕认为,实现摊贩的经营和城市有序管理的双赢,务必要完善城市摊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通过立法明确管理主体;明确开放的经营项目范围,分区域和分时间段时间;明确收费标准与处罚规则;推进政策制定和城市管理的社会化;构建社区机制,增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商贩的宣传和管理,扶持和利用摊贩协会来对摊贩进行教育和引导。
当下,小商小贩占道经营成了城市管理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事件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热点。新加坡的实践告诉我们,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是管理者的职责,城市管理理念应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应为小商小贩提供规范的定时、定点摊位,实行有序开放、许可经营制度。实践证明,通过统筹兼顾,充满感情地去寻找解决城市发展中难题的有效路径,就能赢得百姓支持,提高“和谐城市”建设的美誉度。龙金光
(来源:南方日报)